儿昔望云云在天,儿今望云云在泉。
云在天边见有日,云在泉下归何年。
儿心一寸春晖草,阿母倚门儿在道。
太学三年归有程,当时恨不还家早。
白杨日日多悲风,儿归却扫坟上松。
千驷万钟儿不愿,但愿名书忠孝传。
【注释】
- 题:诗题。望云图:指《望云赋》或《望云台》。太学生:指作者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史孟彬:字子真,唐人,曾任太常博士。《望云赋》是一篇咏物抒情之作。
- 儿昔:我小时候(回忆过去)。望云云:望天上的云彩。在天:高高地在空中飘荡。
- 儿今:我现在(回忆现在)。望云云:在地下的云彩。在泉:在地底深处流淌。
- 云在天边见有日:在天空中的云彩好像见到了太阳。
- 云在泉下归何年:云彩在地底深处归去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 心一寸春晖草:我的心像春天里那一寸长的草一样,充满希望和生机。
- 阿母倚门儿在道:母亲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等待儿子回来。
- 三载:三年。程:期限。恨不还家早:恨不得早早回家。
- 白杨:白色的杨柳树。
- 千驷万钟:形容富贵荣华。
- 千驷:古代用车载物的量词,一车四马为一驷,四驷为千驷。
- 万钟:古代以钟代量器,容量单位,一钟合六斗四升,十钟为一万,故称万钟。
- 儿不愿:儿子不愿意。
- 名书忠孝传:把忠孝的精神写进自己的传记。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写诗人童年时对天上的云彩的向往,以及对地上的云彩的思念,抒发了对亲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
首句“儿昔望云云在天”,回忆自己小时候仰望天空,看到云彩在天边飘荡的景象。第二句“儿今望云云在泉”,则描绘了自己现在仰望地面,看到云彩从地底深处流淌的情景。两句通过对云彩在天空和地底的不同状态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四句“儿心一寸春晖草,阿母倚门儿在道”,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母亲的思念之情。他想象母亲在家中等待他归来的情景,以及她孤独的背影,都充满了深情。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也体现了他对母亲的牵挂和担忧。
接下来的句子中“太学三年归有程,当时恨不还家早”,诗人回忆起自己在太学读书的三年时间,并感叹自己当时未能早日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的遗憾。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最后两句“白杨日日多悲风,儿归却扫坟上松”,则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乡后的情景。他看到白杨树在风吹日晒下依然挺拔,心中不禁感叹生命的坚韧和不易。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已经离家多年的家人,心中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心。
整首诗通过诗人对云彩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他对家庭、亲情和知识的追求和珍惜。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苦楚和挣扎,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