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蒙开天圣人作,神龙出河龟出洛。
自从造化一中分,鸟迹虫鱼混冥漠。
史籀篆刻周宣古,李斯书传和氏璞。
汉魏以来千百年,字体纷纭互参错。
我从洪都询古学,宗人邂逅滕王阁。
千金不售书满橐,燕尾蚕头古钗脚。
钩如强弩点如石,动为河流静为岳。
亲王诏见墨池头,茧纸鸾笺纵挥霍。
晴窗白昼风雨来,蛟龙盘拿虎凤跃。
吾宗意气何卓荦,翩然如跨扬州鹤。
今春别我上同安,七星已挂苍龙角。
兰舟暂向章江泊,篘酒笑倾银凿落。
人生交游无厚薄,快意相知且为乐。
吴歌一曲写予怀,目送飞鸿起寥廓。
【注释】
篆书:指篆体书法。
胡土敬:名士,诗人的朋友。游同安:到同安(今属福建)游历。
洪蒙:指天地间的一切。圣人作:上天创造。神龙出河龟出洛:传说中龙和乌龟在黄河和洛水中分别化生。
造化:自然。一中分:天地之间万物都由阴阳两气所构成。鸟迹虫鱼混冥漠:指万物的形态都是鸟兽虫鱼之类。
史籀:相传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周宣:周文王。周宣王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李斯:秦朝丞相。他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和氏璞:春秋战国时期人卞和得到一块玉璞,经过加工成为宝玉。
汉魏以来:汉朝、魏朝以来,即从汉代到魏代。千百年:指几千年。
洪都:江西南昌的别称。洪州古学:指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城西。
千金:《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时,河间献王得奏之书三万卷,天子贤而重焉,然不常御。”后泛指书籍。
燕尾:笔的形状像燕子的尾巴。蚕头:笔杆的上端像蚕的形状。古钗脚:笔锋像古代妇女头上用的钗子。
钩如强弩点如石:形容用笔用力刚劲有力。动为河流静为岳:比喻用笔有时如江河奔腾,有时如高山峻岭。
亲王:皇亲贵族。诏见:皇帝召见。墨池头:晋代有个叫王珣的,在书房里有一个墨池,他常在上面磨墨写字,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墨池称作“墨池”或“磨墨池”。
晴窗白昼风雨来:晴天下窗户外面刮着风下雨。蛟龙盘拿虎凤跃:形容字写得有气势,雄健有力。
翩然如跨扬州鹤:形容书法飘逸潇洒如同一只飞向远方的白鹤。
吾宗:我辈。意气:气概,精神。卓荦:卓越不凡。扬州鹤:传说中的一种仙鹤。
今春别我上同安,七星已挂苍龙角:今年春天我离开你到同安去,那里已经悬挂起了北斗七星。
章江:今江西抚河,源出临川县南,流经抚、建二州入鄱阳湖。篘:酒器。银凿落:银制的酒器。
人生交游无厚薄:人生的交往没有贵贱亲疏之分。快意相知且为乐:快乐地相互了解,互相倾心就是最大的乐趣。
吴歌一曲写予怀:唱一支吴地的歌儿来表达我的情怀。
目送飞鸿起寥廓:看着大雁在空中飞翔,消失在茫茫的天际。
【赏析】
《篆书歌送胡士敬游同安》,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为朋友胡士敬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赞美书法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紧扣书法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绘,展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魅力所在。
第一句“篆书歌送胡士敬游同安”,开篇就明确指出了主题——篆书。接着,诗人以神话传说中的龙、龟为引子,描绘出了一幅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两气所构成的画面。这里既暗示了篆书的起源,又为下文对篆书的赞美做了铺垫。
第二句“自从造化一中分”,进一步强调了篆书的神秘与神奇。这里的“造化”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造化,又暗指人类的创造。而“一中分”则表明了篆书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和谐共生。
第三句“鸟迹虫鱼混冥漠”,则通过鸟迹虫鱼的形象,进一步描绘出了篆书的博大精深。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却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与变化无穷的美。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让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篆书进行了描绘与赞美。第五句“史籀篆刻周宣古”,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史籀和周宣,他们的篆书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而第六句“李斯书传和氏璞”,则通过李斯和和氏的故事,展示了篆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第七句“汉魏以来千百年,字体纷纭互参错”,则回顾了自汉代以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字体的演变与发展。这些字体虽然形态各异,但却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民族的记忆与情感。
第八句“我从洪都询古学,宗人邂逅滕王阁”,则是诗人自己亲自前往洪都(今江西南昌)寻访古学,并在途中遇到了好友滕王阁。这两句诗巧妙地将书法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第九句“千金不售书满橐,燕尾蚕头古钗脚”,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无论是千金难买的古籍,还是充满古韵的书画作品,都能让人为之倾倒。而第十句“钩如强弩点如石,动为河流静为岳”,则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书法笔锋的特点与美感。它既有刚劲有力的力量感,又有流畅自如的美感,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不已。
最后一句“亲王诏见墨池头,茧纸鸾笺纵挥霍”,则以宫廷中的书法表演为背景,展示了书法在皇家贵族中的尊贵地位与审美趣味。这里的“诏见”、“鸾笺”等词汇,既体现了书法在皇家文化中的地位,又增添了一丝神秘与庄重的气氛。
整首诗以赞美书法为主题,通过对篆书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关系等方面的描绘与赞美,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同时,诗人也借助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典故与生动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