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投龙忌倍凄然,双冢累累扫曙烟。
落魄自惭无白社,归魂相见已黄泉。
风悲宰木心俱折,雨滴椒浆泪更悬。
瓢泊五湖从此决,忍将母隐换绵田。
小寒食,展先君及叔氏墓时卜居未得怆然有作
渐投龙忌倍凄然,双冢累累扫曙烟。
落魄自惭无白社,归魂相见已黄泉。
风悲宰木心俱折,雨滴椒浆泪更悬。
瓢泊五湖从此决,忍将母隐换绵田。
【注释】
①“小寒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大约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②“展”:祭奠。
③“龙忌”:即“忌辰”,古人认为龙神在这一天不显灵。
④“无白社”:《左传》哀公十六年:“郑人相与言曰:‘我皆安矣,未可以莫之归也。’夫‘忠’,所以报也。‘义’,所以济难也。‘礼’,所以守也。‘仁’,所以存也。不以四者,则民不知所由;而四方诸侯,焉得而宗?吾欲择其中而可施于国者,所利便焉。不唯是也,又以待善人之为政也。”
⑤“黄泉”:地下,阴间。
⑥“风悲”“雨滴”二句:意谓风雨中祭奠亲人,使人悲痛欲绝。
【赏析】
此诗是诗人悼念死去的先君和堂兄的作品。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说曾祖张嘉祥,字明府,唐高宗咸亨二年(671)进士及第,官至太子舍人、吏部侍郎。其兄张嘉佑曾任殿中侍御史,弟弟张嘉福曾任太常少卿。张说父亲张守珪任幽州长史时,曾因罪被流放岭南。开元四年(716),张守珪任幽州长史,后来调任天兵军节度副使。当时李林甫当国,他利用张守篸与杨国忠的姻亲关系,向唐玄宗建议调张守篸到南方任职。于是张守篸就随父亲迁家江南,并娶妻生子。张说自幼随父亲在岭南生活,对那里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比较熟识。因此,他在《哭弟妹》诗中就写到过岭南的情况。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岭南祭奠先君和堂兄的情景。由于他们生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墓地,所以在小寒食这天,诗人来到墓地祭奠,心中十分悲伤。然而,由于风水先生的建议,诗人只好选择另外一块地,可是在那里也找不到合适的墓地。于是诗人只能把先君和堂兄葬在两个相距较远的地方。这种情景让诗人感到十分惆怅。
第三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由于先君和堂兄都去世了,而自己却仍然活着,这使他感到十分惭愧。第四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感慨。他觉得,既然自己的祖先都在黄泉之下,那么自己也应该去那里找他们的灵魂相见。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他的感慨。他认为,既然自己不能去见他们的灵魂,那么就只能让他们的灵魂在坟墓里哭泣了。这里的“双冢”就是指先君和堂兄的坟墓。
第五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认为,虽然自己不能去和他们相见,但他们的灵魂在坟墓里哭泣,那也是很痛苦的。这里,诗人巧妙地用“黄泉”一词来表达他对亡亲的哀悼之情。
第六句是全诗的重点部分。诗人在这里用“双冢累累”来形容两个坟墓的连绵不断。这里的“累累”是指坟墓上的草木郁郁葱葱,连绵不断。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先君和堂兄都已去世。
接下来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他认为,既然他们已经离世多年,那么他们的魂魄自然也早已消散在空气中了。这里的“自惭”是指诗人感到自己很惭愧,因为自己没有为他们办成一件好事——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葬他们的尸体。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愤慨之情。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先君和堂兄办一个合适的葬礼,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安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让他们的魂魄在坟墓里哭泣。这里的“换绵田”是指用土地来换回先君和堂兄的遗体。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岭南祭奠先君和堂兄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他们深深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