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协
过听松庵二首其一,顾协以偶得之暇,寻访一野衲之家。首句便点出“偶得读书暇”,表达了诗人在闲暇之余的愉悦心情,同时也透露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次句“来寻野衲家”,则描绘了诗人寻找隐居者的过程,野衲家的简朴与远离尘世的宁静,让诗人心生向往。颔联“涧鸣凤乍起,山暝日初斜”,生动地描绘了山林间的景象。 - 诗句释义与赏析 1、诗句解读: - “涧鸣凤乍起”形容山间小溪中突然传来的鸟鸣声,如同凤凰振翅欲飞
诗句输出: 青鬓消磨千嶂外,旧交零落十年中。 译文输出: 岁月无情,青春已逝,我在这千山万岭之外消磨了青丝白发。昔日的旧日朋友,如今都已散落在人世间,不知所踪。 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 “青鬓”:指年轻人的青春年华,象征着活力和朝气。 - “消磨”:表示时间的流逝,青春的消逝。 - “千嶂外”:形容山势险峻,暗示诗人身处远离尘世的高山之上。 - “旧交”:指曾经的朋友或旧时相识的人。 -
【译文】 偶然来到林下的听松庵,与禅僧共度半日闲。 孤兴忽生流水外,高情聊寄白云间。 炊烟晚映高低树,落日晴分远近山。 今夜西岩有明月,更留清话不知还。 【注释】 过听松庵二首 其二:这是一首七绝,作者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林生活图,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偶来林下叩松关,分得禅僧半日闲:我偶然来到林下的听松庵,叩响松门与禅僧相伴。 分得禅僧半日闲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读懂全诗,把握诗意,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要求,进行赏析。 首联“白鹤去何之?想在蓬莱顶”。意思是说,那仙鹤到哪里去了呢?它一定还在遥远的蓬莱仙境里吧!这一句是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仙鹤的无限遐想。 颔联“月下漫沉吟,衣沾露华冷。”意思是说,在皎洁的月光下,我默默地沉思,衣服都沾满了露水,感到格外寒冷
【注释】 孟夏:农历四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书事:写诗记录事情。 脱却:脱下、除去。 布衣:粗布制成的衣服。 始知:方才知道。 今:现在。 昨来:过去。 非:错误、不对。 绿阴:树荫。 庭户:庭院的门。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赏析】 孟春时节,诗人在朝服上换下官衣,换上布衣,开始体会到“今朝”与“昨日”的不同,从而领悟出时间的流逝。 此诗首句“脱却朝衣换布衣”
【注释】: - 白蘋花:一种水生植物。 - 独倚归舟:独自依偎在归家的船上。 - 物华:指自然景物,这里特指秋天的景物。 - 漠漠秋云:形容天空中飘浮着的云彩密布的样子。 - 不知何处是吾家:不知道我的家乡在哪里。 【译文】: 西风吹过,使白色的蘋花凋零,我独自倚靠在归家的船上,感慨万千。秋日的天空被淡淡的秋云遮蔽,看不清远处的山谷和家的模样,心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不知道我究竟身在何处。
【解析】 “枕上”二句,诗人在枕上听到报时声,知道天快亮了。这两句诗写诗人因失眠而感到惆怅。 第三联是诗人的感慨之辞,“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意思是说,自己处在人世间却无高招良策,谋生的资本又不足,所以生活艰难。这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慨叹。 第四联写诗人对花时的悠闲自娱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是。“底事犹愁眠”,意谓为什么还要愁思不眠呢?这是诗人的自问之语。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次曹以忠 草堂门对浣花溪,林影萧疏鹤并栖。 对酒有时歌白雪,读书长夜照青藜。 鸟啼窗户惊幽梦,风裂芭蕉失旧题。 几度相思徒怅望,断钟残月晓峰西。 注释: - 次曹以忠:指杜甫在蜀中时所作的诗歌。 - 草堂门对浣花溪: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门面对的是浣花溪。浣花溪是成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美景。 - 林影萧疏鹤并栖:描述了树木的影子稀疏而萧瑟,成行的鹤在树上栖息
解析与赏析: 第一句:“百年春梦短,倏忽鬓成丝。” 1. 注释: "百年"指一生,"春梦短"比喻人生的短暂,"倏忽"意为快速,"鬓成丝"形容时间迅速逝去,白发渐生。 2. 译文: 人生如同短暂的春天,转瞬即逝。 3. 赏析: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哀伤。 第二句:“待有身闲日,应无事了时。” 1. 注释: "身闲日"意为身体空闲,没有外界事务的干扰
逐句释义 1. 自遣:表达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的情感。 2. 衡门无过客,终日懒衣冠:描述一个偏僻的住宅没有外来的客人,主人公整天不穿戴整齐。 3. 身贱埋名易,家贫徇俗难:指出在地位低下时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名声,而贫穷时则难以顺应世俗。 4. 就风移卧榻,选竹作渔竿:利用自然的力量(风)来移动简陋的躺卧之地,选用竹子作为制做渔竿的材料。 5. 赖有青山色,长年得笑看:依靠着青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