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尽城南漏,依微向曙天。
鸡鸣疏雨外,月落断钟前。
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
花时可行乐,底事犹愁眠。

【解析】

“枕上”二句,诗人在枕上听到报时声,知道天快亮了。这两句诗写诗人因失眠而感到惆怅。

第三联是诗人的感慨之辞,“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意思是说,自己处在人世间却无高招良策,谋生的资本又不足,所以生活艰难。这是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慨叹。

第四联写诗人对花时的悠闲自娱的生活态度,认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是。“底事犹愁眠”,意谓为什么还要愁思不眠呢?这是诗人的自问之语。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一生宦海沉浮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对人生的态度。

【答案】

译文:

听着城中报时的鼓声,不知不觉已到天明时分。

鸡鸣之声从窗外传来,雨外稀疏地洒落着。

月亮已经落在寺钟之前,断续的钟声不断响起。

我身处人世却没有好的计策,谋生的资本不足。

花开的时候可以尽情地游玩,我还有什么可愁呢?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枕上听到报时声,知道天快亮了。“听尽”、“向曙”写出诗人彻夜难眠,听到报时声才知天将大亮。这两句诗写诗人因失眠而感到惆怅。

“鸡鸣疏雨外”五句,写诗人的感慨之情。“疏雨”二字,既写出雨虽稀疏,但依然有雨,又写出雨声稀疏,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外”字,则又使人想到诗人正卧于窗前,听雨声、报时声。“月落断钟前”四字,更让人联想到诗人正在深夜苦思。这三句诗写诗人因睡不着觉而辗转反侧,听到报时声才稍稍入睡。“月落”二字,既是写诗人听到报时声的时间是在半夜,又是写诗人此时的心情凄惨悲凉。而“断钟前”三字,则又使人想到诗人在听到报时声的同时,听到了寺钟声,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凄清。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问之语。“底事犹愁眠”一句,是说为什么要愁思不眠呢?“犹愁眠”三字,既是诗人自问,也是对读者的提问。这句诗表面上是说诗人并不愁眠,但实际上却是在说,因为自己的身世遭遇而愁思不眠。

整首诗以报时声为线索,由“听尽城南漏”到“月落断钟前”,表现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景。而“处世无良策,谋生欠薄田”两句,则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深感无奈的愤懑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