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风暄人意慵,海棠正向此时红。
谁云花好能消恨,花恨于人更不同。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因一句“花好不常在”发生争执。林黛玉认为花儿虽然美好但终将凋零,而薛宝钗则反驳说花儿虽然短暂却能给人带来美好回忆。两人的分歧反映了对待命运与美好的看法不同。}

日暖风暄人意慵, 海棠正向此时红。谁云花好能消恨,花恨于人更不同。

注释:日暖风和,人们感到困倦,不想活动,看到盛开的海棠就想到了春天的美好。然而有人以为花开可以消除人的怨恨,但花的哀愁与人的心情又怎能相提并论?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春日中的海棠花,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人事易变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首句“日暖风暄人意慵”,直接点出了季节特征——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微风使人感到疲倦和慵懒。这种情绪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心理状态的反映,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次句“海棠正向此时红”,海棠花正盛开,颜色鲜艳如火,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这里的海棠不仅仅是植物,更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力与希望。然而,“谁云花好能消恨”,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是否因为花朵的美丽就能轻易消解心中的恨呢?这既是一种反问,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美与恨关系的复杂看法。

最后两句“花恨于人更不同”,“花恨”在这里指的是花的不幸和痛苦,而“于人更不同”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独特性。诗人通过对花与人的比较,表达了一种观点:尽管花朵可能因外界因素受到伤害,但其本身并无情感,不能真正感受到“恨”。因此,花的“恨”与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揭示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自然的描写,更是诗人情感世界的深刻反映。它通过海棠这一具体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感受,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越物理形态的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和哲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