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
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
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
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注释译文评析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五绝。此诗作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诗人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时所作。当时正值秋天的雨夜,诗人独坐高斋书房之中,听到远处传来的大雁叫声,触发了其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但意境凄切,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回归的痛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季夜晚雨夜中的大雁声,引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深切思念。韦应物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听觉意象,以自然界的声音作为表达思乡情感的媒介,这种手法非常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表达习惯。

首句“故园眇何处?”就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人是否能够找到并确切地知道自己的故乡?这里的“眇”字表达了诗人的迷茫与不确定感。接下来两句“归思方悠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思乡之情是如此悠长、深沉,仿佛无边无际。这种表达方式,既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体现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后两句“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则具体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与心境。秋雨绵绵,高斋之中传来大雁的啼叫,这些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孤独的氛围,也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感染力。

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韦应物的这首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成为了表达思乡情感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深情的抒发,韦应物的这首诗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愁与美感的世界,让人们在品味的同时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孤独与思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