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此重阳后,今岁还来月半秋。
微迹总如萍梗寄,壮心宁为稻粱谋。
婵娟正好将谁共,歌笑遥闻亦唤愁。
安得庾楼清兴客,相携谭道暂忘忧。

《中秋泗川对月》是明代诗人饶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去年过此重阳后,今岁还来月半秋。
微迹总如萍梗寄,壮心宁为稻粱谋。
婵娟正好将谁共,歌笑遥闻亦唤愁。
安得庾楼清兴客,相携谭道暂忘忧。

译文:

去年这个时候已经过了重阳节,今年又迎来了中秋佳节。我的脚步虽然如同浮萍漂泊不定,但我的壮志豪情却始终没有改变。美丽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人们欢歌笑语,这让我不禁感到有些忧愁。我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天下大事,暂时忘记烦恼,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独自对着明亮的月亮所感受到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理想的深刻思考。首联“去年过此重阳后,今岁还来月半秋”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重阳节和中秋节的怀念。颔联“微迹总如萍梗寄,壮心宁为稻粱谋”则进一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渴望像浮萍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又无法割舍对稻粱谋(即养家糊口)的执着追求。颈联“婵娟正好将谁共,歌笑遥闻亦唤愁”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星空,感叹自己孤独一人,同时也因为远方传来的歌笑声而感到一丝忧郁。尾联“安得庚楼清兴客,相携谭道暂忘忧”则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如果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在身边,共同品评天下大事,那么他将能够暂时忘却烦恼,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中秋泗川对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价值的思考,也揭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和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