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赋髫年事,腰间三尺寒。
铁函无限泪,独许老僧看。
【注释】
寄黄子:写给黄子(作者的表弟)的信。
词赋:指辞赋,一种古代文学体裁。
髫年事:指年轻时的事情。
腰间三尺寒:形容腰里挂着剑鞘时冷得像被冰封住一样。
铁函:即铁盒。
无限泪:指无尽的眼泪。
独许:特意让给。
老僧看:指让和尚看。
【赏析】
《赠黄子》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词赋”比喻青年时代的豪迈,以“腰间三尺寒”来表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而把“无限泪”留给了老僧,表现出自己对世俗的不染。
词赋髫年事,腰间三尺寒。
铁函无限泪,独许老僧看。
【注释】
寄黄子:写给黄子(作者的表弟)的信。
词赋:指辞赋,一种古代文学体裁。
髫年事:指年轻时的事情。
腰间三尺寒:形容腰里挂着剑鞘时冷得像被冰封住一样。
铁函:即铁盒。
无限泪:指无尽的眼泪。
独许:特意让给。
老僧看:指让和尚看。
【赏析】
《赠黄子》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用“词赋”比喻青年时代的豪迈,以“腰间三尺寒”来表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而把“无限泪”留给了老僧,表现出自己对世俗的不染。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①夜阁:指夜间的官衙。②爱君(yu)此意:指喜爱你这个人。③盖:遮盖,这里指超越。④古今人:指古代和当代的人。⑤三幅锦: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赏析】 《寄杨三》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赠答诗,通过“夜话、怜锦”等词语,表达了对朋友深厚友情的赞美和向往。全诗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意境高远,富有哲理。 夜阁孤灯话,爱君此意真。可怜三幅锦,盖却古今人。
注释:月光本是公正无私的,但水寺中的我独自欣赏;长安的富贵人家,烧蜡烛就像白天一样明亮。 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在长安某寺中独赏月色的情景。首句“月色本无私”,以月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二句“水寺孤人得”则写出了诗人独自欣赏月色时的孤独感。第三句“长安富贵家,烧蜡如白日”则描写了长安富贵人家的豪华生活,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也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一顾。全诗语言简练
月来静后多,况已刈禾黍。 译文:月光从静谧之后更加明亮了,何况现在正忙着收割麦子和黍子。 注释:静后:指夜深人静之时。禾黍:泛指庄稼。 月来静后多,况已刈禾黍。赏析:首句“月来静后多”,诗人以时间顺序,描绘出一幅月色渐明渐明的画面。第二句“况已刈禾黍”,诗人以农事为引,进一步渲染出月色之明。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月色之明,还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一望西尽头,茫茫不知处。 译文:远远望去
注释: 闭户:关上门。见:看见。松风尽日闲:指松林中清风徐来,终日悠闲无事。只愁三月梦:只担心在三月份的时候会做一场关于春天的梦。轻度蓟门关:轻抚蓟门关,意指在梦中经过蓟门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自然和春天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闭门不出,欣赏青山绿水,感受松风带来的宁静时光,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诗人也表现出对春天的期待和憧憬,希望在梦中能够度过一个美好的季节
【注释】 寄一轮:借明月来表达对远人的深情怀念。 衲衣留侠气,不独是深慈:衲衣(僧人穿的布做的短衣),侠气(指豪爽、直率的气质)——此句说,我虽穿着僧衣,但胸中依然怀有侠义之气,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对佛法的虔诚,还因为我是个深具爱心的人。 中夜闻相忆,床头白月知:在深夜里听到你思念我的声音,那明亮的月光仿佛也在知道我的相思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抒情诗。诗人用“衲衣留侠气
注释:寄与田何,是谁人不相识?在城下的小屋里,靠近城角。听说有什么不平的事,半夜轻身而来。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何许人半夜来访的惊异。何许人是即“何许人也”的意思,是诗人听到敲门声后,怀着好奇和警惕的心情,从门外探出头来问来的。“斗室傍城隈”,说明何许人的住处就在城下的一间小屋里。“闻有不平事,轻身半夜来”,则表明何许人来访是有原因的。 “不平事”三字,点明了此诗的主题。诗人之所以感到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