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僧居破寺,岂是世间情。
幸托随缘趣,相将寄此生。
爱闲嗟往事,畏俗厌时名。
念汝年差近,堪为林下盟。
【注释】
- 懒僧:懒于修持、打坐的僧人。同庵:和尚,同住一处的人。
- 岂:难道。世间情:《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如来出兴世间,有十二种因缘,是名世间情。”意谓世间之情。
- 幸:庆幸,幸亏。
- 随缘趣:顺从缘分的趋向。趣:趋向。
- 此生:这一辈子。
- 爱闲:喜欢闲适生活。嗟:遗憾,惋惜。
- 时:世俗,指名利等。厌:讨厌,嫌恶。时名:世俗之名。
- 念汝:念及你。年差近:年龄相近。林下盟:山林中朋友间的盟誓,即友谊。
【赏析】
此诗为酬答梁同庵之问作,以写隐逸情怀和交友之义。首二句说自己虽然住在破寺之中,但并非出于对人世的感情,而是有幸得以随缘而趋,与世无争。中间四句写自己喜爱悠闲的生活,又厌恶世俗名利,并表示愿与友人结为终生之交,彼此相依为命。末两句写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渴望与友人结交,共缔友情。全诗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是作者应友人之邀而写的。梁同庵曾写过一首诗《赠僧》,诗中写道:“懒僧居破寺,岂是世间情”,意思是说“懒”的僧人居住在破旧的寺庙里,哪里是为了世间情欲所驱使呢?可见他与僧人不同,他是一位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隐士。所以当他的朋友梁同庵邀请他一同出游赏景时,他就欣然应允了。
首联“懒僧”自比,表明自己的隐居并不出于世俗之情。“破寺”点出自己居住的环境。“岂”字,表明自己并不是为了世间情感而隐居。“幸托”“随缘趣”说明自己之所以隐居,是因为顺应缘分,安于现状。这里既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相将寄此生”表明自己打算在山中度过余生,与世无争。这里的“寄”字,含有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意味,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和旷达。
颔联“爱闲嗟往事”承上而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这里所说的“爱闲”,指的是自己对于悠闲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然而由于过去的种种经历和遭遇,使得自己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去应酬世俗,不得不去追求名利。因此,“爱闲”之余,难免发出一些感慨和叹息。而这种感慨和叹息,也恰恰是对自己过去人生的一种总结和反思。
颈联“畏俗厌时名”承接颔联而来,继续抒发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感和厌倦之情。这里的“畏俗”可以理解为畏惧世俗的风气和习惯;也可以理解为害怕受到世俗的束缚和约束。而“厌时名”则是指对于当时社会名望的追求和迷恋。这两种心态都是人们所不愿拥有的,因为它们会给人带来压力和负担,使人感到痛苦和疲惫。同时,它们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抉择。因此,当梁同庵邀请他一同出游赏景时,他也欣然应允了。
尾联“念汝”“堪为林下盟”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在这里,诗人首先用“念汝”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梁同庵的思念之情。他认为梁同庵和自己年龄相差不远,可以成为朋友,并且可以在山林之间建立一种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不是建立在名利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也可以让人们在孤独和寂寞中得到安慰和陪伴。
此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向往之情,也通过赞美自然景色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境界和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