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从年少即问医,独身偏得父母慈。
日视颜色察饥饱,口虽不语知心悲。
稍长颇畏辱亲体,渐向长生求至理。
祸变频来天地倾,喘息仅存皮肉死。
人生寿天那得知,忧疾还如父母时。
五十年多兼得子,纵令速朽犹为迟。
古言杨孙但祼葬,荷锸刘伶太疏放。
奢俭常思靖节言,守常自觉人心当。
亦知有形终就灭,锦囊玉匣曾何别。
壑旁暂免蝇蚋喧,地下还成蝼蚁穴。
蝼蚁蝇蚋俱可怜,爱憎予夺胡为偏。
由来孔孟先名教,拂情背理非其传。
梦中观化吾非我,醒后去留无不可。
只将醒与梦同观,安知此日非盖棺。
【注释】
庚申:即公元1070年,宋哲宗熙宁九年。十一月:十、十一、十二月合称十一月。廿九日:二十一天。自治殓:自备棺材。服:穿着。用备不虞:准备丧事。夜忽:夜间忽然。
“梦”二句:梦中梦见两臂都是蚂蚁的穴巢,被土覆盖着。群蚁出入穴中,不知痛痒,我则有所觉悟了。
忆从年少即问医:回忆年轻时就问医。
独身偏得父母慈:独自一个人偏得到父母的慈爱。
日视颜色察饥饱:每天观察脸色,以测饥饱。
口虽不语知心悲:虽然不说话,但知道内心悲伤。
稍长颇畏辱亲体:稍微长大以后,很害怕使父母受辱。
渐向长生求至理:逐渐追求长生的道理。
祸变频来天地倾:灾祸频繁发生,天地将要倾斜。
喘息仅存皮肉死:呼吸尚存,只是只剩下皮骨和肉死了。
人生寿天那得知:人的生命长短哪里能知晓呢?
忧疾还如父母时:忧虑疾病还象当初父母的病重时一样。
五十年多兼得子:活到五十多岁,同时得到了儿子。
纵令速朽犹为迟:即使很快死去还不算晚。
古言杨孙但祼葬:古代有一句话说:“杨朱(避秦乱隐居山中)只穿麻衣裸尸而埋葬。”
荷锸刘伶太疏放:扛锹的人刘伶太随便了。锸,锹。
奢俭常思靖节言:奢侈和节俭常常想起陶渊明的话。
守常自觉人心当:遵守常规自觉地认为人心应该如此等等。
亦知有形终就灭,锦囊玉匣曾何别:也明白形体终归消灭,精美的锦囊、玉匣又有什么分别呢?
壑旁暂免蝇蚋喧:山涧旁边的暂时免除苍蝇蚊虫的嗡嗡声。
地下还成蝼蚁穴:地下又能成为蝼蚁的洞穴了。
蝼蚁蝇蚋俱可怜,爱憎予夺胡为偏:蝼蚁蝇蚋同样可怜,喜欢憎恶给予剥夺都是不对的。
由来孔孟先名教,拂情背理非其传:自古以来孔子孟子主张重视礼义道德,背离情理违背道理的不是他们传述的内容。
梦中观化吾非我,醒后去留无不可:在梦中观看变化,我自己不是那个我,醒来以后去留没有不可以的事。
只将醒与梦同观,安知此日非盖棺:只要把醒和梦一起看,哪知道这一天不是要盖上棺材的时候了。
【赏析】
《梦游》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诗中通过梦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感人。
首联“庚申十一月廿九日自治殓服用备不虞夜忽梦两臂皆成蚁穴土蒙其外群蚁出入穴中不知痛痒觉而有悟”,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准备丧事的晚上,梦见自己的双臂变成了蚂蚁的洞穴,土覆盖在外面,一群蚂蚁在里面出入。他不知道疼痛,感到有些醒悟。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梦境的描写表达了人生无常的主题。
颔联“忆从年少即问医,独身偏得父母慈。日视颜色察饥饱,口虽不语知心悲。”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就问医生如何治疗疾病,但自己独身一人却得到了父母的宠爱。他通过观察别人的脸色来判断他们的饥饱,尽管他没有说话,但他知道别人的心中充满了悲伤。这是一首咏怀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颈联“稍长颇畏辱亲体,渐向长生求至理。”诗人长大后开始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父母的身体,逐渐寻求长生不老的道理。这是一首咏叹诗,通过描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表达了对父母深厚的孝心。
尾联“祸变频来天地倾,喘息仅存皮肉死。人生寿天那得知,忧疾还如父母时。”诗人感叹灾祸频繁发生,天地都要崩塌了,自己只能勉强喘息着活着,连皮肉都保不住。他无法知道自己的寿命长短,忧虑的疾病就像当初父母一样。这是一首咏叹诗,通过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困惑,反映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自己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感人,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