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似惺惺半似忘,萧萧四壁一匡床。
因更晦朔知元会,渐悟华胥近醉乡。
心远不须山亦静,身闲翻觉夜偏长。
何人欲问逍遥诀,为语中庸第一章。

诗句解读

  • “半似惺惺半似忘”:形容人在清醒与迷糊之间,既保持一定的警觉性,又有些恍惚。
  • “萧萧四壁一匡床”:描述四周墙壁环绕的床铺,给人以安静、孤独的感觉。
  • “因更晦朔知元会”:通过观察月亮的运行周期,知道阴历和阳历之间的转换。
  • “渐悟华胥近醉乡”:逐渐理解到像华胥国那样的理想境界,仿佛在醉酒中。
  • “心远不须山亦静”:即使心境超然物外,也不觉得山静,因为内心的宁静更重要。
  • “身闲翻觉夜偏长”:虽然身处闲暇,但感觉夜晚的时间反而变长了。
  • “何人欲问逍遥诀”:询问谁是想要了解如何达到逍遥境界的人。
  • “为语中庸第一章”:作为回答,解释《中庸》第一章的内容。

译文
夜深时我坐在床边,一半清醒一半迷糊。四周静谧只有一床孤影,透过窗外的月光我知道是朔日。慢慢领悟到理想的境界如华胥之国,让人沉醉其中。内心平静不需要外界的喧嚣,身体闲适反而感觉时间过得慢。有人问我怎样才能逍遥自在,我告诉他这是《中庸》第一章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以夜坐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宇宙的理解,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首句“半似惺惺半似忘”,运用对比手法,既表现了诗人的清醒与迷糊,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第二句“萧萧四壁一匡床”,通过“萧萧”二字,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而“一匡床”则突出了诗人在有限空间中的无限想象。第三句“因更晦朔知元会”,反映了诗人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四句“渐悟华胥近醉乡”,则是诗人心灵的一种升华,通过比喻,将理想境界比作华胥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心远不须山亦静,身闲翻觉夜偏长”,强调了心灵自由的重要性,即使身处闲适之境,也感觉时间的流逝更加缓慢。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