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从故乡来,一一问乡旧。
见说畏斋老,风神益明秀。
华岳出晴空,孤松立霜后。
诗书老不倦,日夕娱俎豆。
平生丈夫心,耿耿自天祐。
遥诵南山诗,祝我仁者寿。
【注释】
儿(我):代称。故乡:指洛阳。畏斋:即王畏斋,名时敏,字畏斋,号东崖,河南洛阳人。明万历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南京礼部主事,后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有《东崖遗集》。问乡旧:打听故乡的故旧。风神益明秀:意谓其精神面貌更加俊雅。华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西北。晴空:晴朗的天空。孤松立霜后:意谓华山上的松树在霜后挺立着。诗书老不倦:意谓他虽年迈仍好学不辍。日夕娱俎豆:意谓每日黄昏时都娱乐于祭祀之事。仁者寿:意谓仁爱之人长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王畏斋而作。诗人首先写王畏斋与家乡故人的交往,然后赞美其人品、学问、节操、气度。全诗以“问”、“见”、“说”等字眼为纽带,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王畏斋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内涵。
诗中开头两句“儿从故乡来,一一问乡旧”,交代了诗人与王畏斋交往的背景。王畏斋是一位久居京师的儒士,诗人从故乡来到京都,便向王畏斋打听京师中的故旧。这里诗人运用了倒装句式,把“儿”置于句首,并在前面加上“从”字,突出了诗人的主观愿望。
接下来四句写王畏斋的性格和学识。诗人说他见到王畏斋时,只见到他那“益明秀”的精神面貌,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诗人通过“风神益明秀”这一形象化的描述,赞扬了王畏斋的高尚品格。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指出王畏斋的“风神益明秀”是由于他的勤奋好学所致。“华岳出晴空,孤松立霜后。”这二句诗用典贴切自然,既写出了华山的雄伟壮观和松树傲霜凌雪的风骨,又暗含对王畏斋高洁品质的赞颂。
“诗书老不倦,日夕娱俎豆”(原注:《论语·述而》:“子云:‘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两句紧承上文,继续写王畏斋勤于学习的情景。他尽管已是高龄老人,但仍然好学不倦,乐于研究学问。这既是对王畏斋的赞美,也是对他那种刻苦治学的可贵精神的赞扬。
最后两句“平生丈夫心,耿耿自天祐”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意思是:平生以来,我这颗心始终像男子汉一样刚劲、正直,它永远受到天地的保佑。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整首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观全诗,诗人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先写京城中的故旧,再写王畏斋的品貌才学和高尚的品德,从而突出了王畏斋的形象特点。同时,诗人还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雕饰地描写王畏斋的形象,使王畏斋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赠别友人时,不仅对其生活情况表示关心,而且对他的人品、学问、气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这种崇高的友谊值得称道和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