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才不易得,时艰良可忧。
所以古圣贤,治世怀远猷。
召公欲致政,周公勉相留。
二公心德同,俪美匡成周。
芳声播千古,人皆仰前修。
堂堂王司马,当代第一流。
以身徇国家,才气谁可俦。
方兹任经济,整顿多事秋。
如何在告中,遽尔得退休。
不知诸同列,亦曾勉留不。
昨简掌邦政,朝廷广询谋。
黄门御史言,称职惟君优。
上允即超拜,四方动欢讴。
兹闻勇退归,物议皆啾啾。
嗟予忝知己,痛惜不自由。
所惜为天下,匪为君身谋。
四方水旱多,贼盗方且稠。
须起出群才,同心运良筹。
渊衷必有在,士论终当收。
君其善养年,予未歌四愁。
【注释】
寄大司马王公度:写给大司马王公度的诗。大司马:官名,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时艰良可忧: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时,指国运,也指时局。艰,艰难。良,好。忧,忧虑。古圣贤:古代的圣贤之人,这里泛指有才能的人。远猷:深远的计划、计谋。召公: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封于燕国,故称召公。周公:周公旦的字。他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勉相留:尽力挽留他不要离去。俪美:成双成对的美好事物。此处指周公旦与召公的配合。匡成周:帮助周朝建立和巩固国家,使之成为天下的中心。芳声:美好的声誉。人皆仰前修:人们都仰慕前代贤明的人。前修:前代的贤人。堂堂王司马:威武雄壮的大司马。司马:古代官名。第一流:一流的人物。以身徇国家: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方兹:当这个时候。方,正,此时。任经济:处理政务。整顿多事秋:整顿混乱的政务,度过多事的秋天。告中:向朝廷告假。遽尔:突然,不久。得退休:被批准离职。不知诸同列,亦曾勉留不:不知道你各位同僚,是否曾经劝他留下不?昨简掌邦政:昨天被任命为主管国家政事的大臣。简,通“简”,任命的意思。邦政,国家的政务。朝廷广询谋:朝廷广泛征求意见。广,广泛。黄门御史: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员,即宦官。御史台是御史大夫办公的机构,故称黄门御史,也称中书省。上允即超拜:皇帝同意后立即升任为宰相。超拜,越级晋升。四方动欢谣:全国各地都高兴欢呼。动,动词,使动用法。欢谣,欢乐的歌谣。兹闻勇退归,物议皆啾啾:刚才听到有人说要辞职,舆论都认为他不妥当。兹,这。啾啾,形容议论纷纷的样子。嗟予忝知己,痛惜不自由:我愧对他知遇之恩,可惜不能为他所用。嗟,叹词。忝,谦辞,表示自己愧对别人。所惜为天下,匪为君身谋:我所遗憾的是是为天下着想,而不是只为了君主个人的利益。匪,不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匪,通“非”。匪,通“非”。四愁:《楚辞·招隐士》中的一篇作品,写一位思妇在春天思念丈夫的心情,因忧愁而作诗。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当时王公度因直言进谏遭贬,作者写此诗以示慰藉。
开头两句说:“大才不易得,时艰良可忧。”这是说当今天下人才难得,国家又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应该忧国忧民。接着两句转入正面议论,指出古时圣贤之才,都是能治理乱世出奇谋的人。召公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想尽办法让周文王和周武王安心治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第三句承上而来:“所以古圣贤,治世怀远猷。”古时的圣贤都是心怀宏图大志的人,他们的远见卓识,就是现在所说的政治谋略。
第四句“召公欲致政,周公勉相留。”是诗人对古时圣贤的赞颂。周公旦曾三次致仕不干,但每次又被召来重新做官,他这样做是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周公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第五至九句写王公度被贬的原因和原因。诗人说,召公、周公都是心地善良、德行很高的人,所以他们能很好地合作,成就了周朝的伟大事业。而王公度却不同,他在位的时候,正是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可是他却一心想着离开,不顾念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呀!
第十至十五句写王公度被贬的原因和原因。诗人说,现在国家正需要像王公度这样的人,可是他却被贬了。人们议论纷纷,都说王公度太固执了,不应该让他去。可是诗人认为,王公度之所以被贬,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不对。他是为国家着想啊!他担心一旦自己去了以后,那些贪官污吏就会趁机作乱。他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六句是对王公度的安慰和鼓励。前面说了那么多关于王公度的事情,现在该轮到对王公度进行安慰了。诗人说王公度是因为为国家着想才被迫离开职位的。诗人相信,王公度一定会很快得到重用的。因为现在国家正是需要像王公度这样有才干的人才!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唐代文人那种关心国家、关心民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