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客将投宿,村家已吠厖。
溪烟初隐屋,岩月半临窗。
举盏闻山鸟,凭栏看石淙。
此中有佳趣,诗兴浩难降。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包括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诗句情感的把握。

“客路”“倦客”是全篇的感情基调。“倦客将投宿”,“倦客”是诗人自己,“将”,将要;“投宿”是住宿;“村家已吠尨”,村家的狗开始叫了;“尨”,古代对狗的称呼。诗人刚要投宿,就听到村狗在叫。这两句写诗人投宿前所遇到的困难和感受。“倦”字写出了诗人旅途奔波的疲惫,也表现了诗人急于求得休息的心情。

颔联“溪烟初隐屋,岩月半临窗”描写的是诗人投宿后所见的景色。“溪烟”是说炊烟从溪边升起,“岩月”指山里的月光,“临窗”是说月亮照到窗上。这两句写诗人投宿之后所看到的景色。“隐”、“半”二字用得很巧妙。“隐”字写出了溪烟的轻盈、飘忽,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半”字写出了岩月的明亮,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颈联“举盏闻山鸟,凭栏看石淙”写的是诗人投宿后的动作和所见。“举盏”是指举杯畅饮;“听山鸟”是说听着鸟儿的叫声;“凭栏”是指靠着栏杆;“看石淙”是说看着石淙的水声。这两句写诗人投宿后又做了什么事。“听”字写出了鸟儿叫声的清脆悦耳,使人感到愉悦;“看”字写出了石淙水声的激扬有力,使人感到振奋。

尾联“此中有佳趣,诗兴浩难降”是说这里有许多美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的诗兴难以抑制。

这首诗的译文:

旅途劳顿,我正要找个地方住下。

已经听见村家的狗在汪汪大叫。

刚刚看到溪边的炊烟慢慢升起,山中的明月已近窗前。

举杯畅饮着山中的美酒,凭栏观赏着石淙的清泉。

这里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诗兴大发,难以抑制。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远行之人经过长途跋涉后到达山村小舍的情景。开头四句写投宿后的所见:天色渐晚,村犬开始吠叫,炊烟袅袅而起,而那山中之月却已高悬窗前。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山村傍晚景象图。接着,诗人由眼前景物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生出许多感慨:自己本是游子,如今又远离家乡,漂泊在外;在这陌生的地方,又有谁来与我共叙乡情呢?于是,诗人便借景抒情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诗的前四句主要通过视觉感受来刻画环境氛围。首句“倦客将投宿”,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投宿。第二句“村家已吠尨”,既交代了投宿的地点,又写出了投宿后的感受——听到了村犬的叫声。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村夜晚的景象:“溪烟初隐屋,岩月半临窗。”“初隐”二字,既写出了烟雾的缭绕、迷蒙,也写出了夜色的浓重和寂静,给人以静谧安详之感;“半临窗”则写出了月光的明净、皎洁,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整组画面以“烟”“月”为中心,通过它们的变化来烘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投宿后的所作所为:“举盏闻山鸟,凭栏看石淙。”在这里,诗人把听觉、视觉和动作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以及与大自然交融的愉悦感受。同时,这两句还暗合了前面所写的“倦”“困”“寂”的意境,使得全诗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淡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法,将山村夜晚的自然景色与自己的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卷。全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修饰的句子,但读来却感觉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