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井田迹,沟同列亩区。
纷然成水火,论者局方隅。
新莽徒多事,荆舒亦拗夫。
何如带索叟,箕踞眠长株。

【注释】

稽古井田迹:指考察古代井田制。

沟同列亩区:意思是田间的沟渠都与土地划分得十分明确,如同行列一般。

纷然成水火:意思是田间的水和火都分得很清,互不相侵。

论者局方隅:指那些谈论井田的人只局限于某一局部或地区。

新莽:王莽的新朝(公元9—23年)。

徒多事:徒是空话,多事是指新莽的农民起义军王莽政权在统治过程中,实行了许多暴政,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导致民变四起。

荆舒:荆楚之地的人民。

拗夫:指顽固不化的人。

带索叟:即“带索公”,传说他是楚国人,以善于治水著称。

箕踞:形容人的坐姿,两腿盘曲如箕状。

眠长株:睡在一棵大树上。

【译文】

考察古代井田制的痕迹,田间的沟渠都与土地划分得十分明确,如同行列一般。

田间的水和火都分得很清,互不相侵。

那些谈论井田的人只局限于某一局部或地区。

新莽的农民起义军王莽政权在统治过程中,实行了许多暴政,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抗,导致民变四起。

难道只有荆楚一带的人们才会固执吗?

还不如像带索公那样,能够治理好洪水。

他能够睡在大树下,悠然地入睡。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启六年(1626)冬末,作者在南京应天府学官任上,因见《七虞》诗而感发所作。沈石友《七虞诗》为咏古之作,意指汉、魏至唐、宋各代帝王所施行的土地制度,并借题发挥议论。《读沈石友七虞诗感而和之七首 其二》就是诗人对这种议论进行批驳的一首诗。

首句中“稽”字有“考”“察”之意,“迹”字有“痕迹”、“遗迹”之意。两句合看,是说诗人在研究古代井田制时,看到其遗迹犹存,可以想见其当年的情形。“沟”和“列”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沟”指田间的沟渠,“列”指田间的行划,这是井田制的基本特征,也是其遗迹所在。“纷”字用来形容水流的众多,“水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这里却把两者并列起来加以描述,可见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论者局方隅”一句,是说那些议论井田制的人只是局限于某一局部或地区。这一句中又包含了三层意思:一、议论井田制的人;二、议论者局限在局部或地区;三、议论者囿于自己的见识和理解。

中间四句是诗人对议论者的反驳。“新莽徒多事”一句,是说新莽王朝推行的农民战争只是一些无谓的争斗。“荆舒亦拗夫”一句,是说荆楚地区的人们也有他们的固执之处。“何如带索叟”,是说比起带索公来,他们还是差远了。“带索叟”指带索公,相传他是楚国人,以善于治水著称。带索公善于疏导水流,使洪水得以顺利排泄,从而免除水患。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善于治理国家事务的贤能之士或政治家。“眠长株”一句是说带索公睡觉的时候,喜欢睡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悠然自得地入睡。这一句既写带索公善于治水,又能睡得很好,表现了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尾联是对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对比,指出那些议论者只是片面之词,不能全面反映问题的本质。诗人认为带索公比他们高明得多,因此应该向带索公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自己的狭隘见解。

这首诗通过对议论者的错误批判和对带索公的赞扬,表达了诗人对于井田制这一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和对于贤明政治的理想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