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壮馀三户,惊闻粟米征。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
卜式宜边吏,弘羊信我徒。
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

【注释】

七虞:《诗经》中的《七月》《东山》《伐柯》《大田》《甫田》《大雅》《抑戒》《小雅·甫田》(今名《大田》)。《诗序》:“《十月之交》,刺幽王也。刺其不能任用贤人,而贵妇人、幸小人。”此篇是沈约在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所作。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馀三户:指余下的三个人家。惊闻:听到消息后感到震惊。

贡赋:指交纳租税。俞都:指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卜式:西汉人,以牧羊为生。边吏:边疆的守卫官吏。弘羊:汉武帝时的大司农桑弘羊。

农桑:农业和蚕桑业。孝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力田:努力耕作的人。

【赏析】

《读沈氏石友七虞诗感而和之七首》是沈约晚年的作品,作于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沈约因与宋明帝不和,郁郁不得志,遂辞官归家。这首七绝是沈约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而写的。沈约原诗如下:

丁壮馀三户,惊闻粟米征。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

卜式宜边吏,弘羊信我徒。

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押仄声韵,全诗对仗工整,格律严整。

诗的开头两句“丁壮馀三户,惊闻粟米征”,写自己听到的消息,心中十分震惊。这两句中,“丁壮”是青壮年男子的总称,“馀三户”表明自己的家只有三四口人,这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家贫,实际上却是说国家的动乱已经到了极点,以至于连一个丁壮之人也剩不下几个了。这种写法既写出了国家动荡的局面,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

“九州同贡赋,四海庆俞都”两句则是写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这里所说的“贡赋”,是指交纳租税;“庆俞都”则是指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这两句既是对国家安定形势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最后两句“卜式宜为边吏,弘羊信我徒”则是对国家官员的评论。卜式曾因牧羊而得到汉宣帝的赏识,后来成为边疆的守卫官吏;桑弘羊则是汉武帝时的著名理财家,他主张国家应该实行严格的财政管理。这两句则是在批评那些只注重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官员们。

最后一句“农桑生孝弟,敢曰力田粗”,则是表达自己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里所说的“农桑”是指农业和蚕桑业,而“孝弟”则是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两句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自己努力耕作的鼓励。这一句虽然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动荡不安的现状和自己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以及对国家安定和平的期望。同时,通过批评那些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官员们,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