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臣既委质,一死讵所辞。
况兹三良贤,捐躯视如归。
伤哉秦氏惑,殉葬非圣仪。
维时百职事,谠议无良规。
死者百世义,生者千载悲。
【注释】
为臣:作为一国之臣。委质:献出身体。
一死讵所辞:一死有什么值得推辞的。讵:同“遽”,哪里,怎么。
况:何况。三良:指伯夷、叔齐、刘海。周伯宁:即周朝的太师尹吉甫,字子文。
贤:贤能。
捐躯:捐弃身躯。
视如归:像回到故乡一样。
伤哉:悲伤啊。秦氏:指秦国。惑:迷惑。
殉葬:随葬。非圣仪:不是圣王之典制。
维时:当此之时。百职事:百官事务。
谠议:正直的言论。无良规:没有好的规矩。
死者:死者。百世义:万代的大义。
生者:活着的人们。千载悲:千年的哀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因与肃宗宰相房琯意见不合,被贬为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作者正路过潭州,有感而作,抒发了自己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之情。
首句“为臣既委质”,是说身为臣子已经献身,再也不能推辞死亡了。第二句“一死讵所辞”则是更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死亡是无可推辞的事。这里诗人以身许国,甘愿以死报效国家的大义凛然的气概跃然纸上。
接下来两句写自己和伯夷、叔齐、刘海一样的忠臣,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也是心甘情愿的。“捐躯”二字,写出了他们的壮烈和无私。而“视如归”则表达了他们的忠诚与赤诚,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国家的利益放在个人之上。
诗的后四句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指出了统治者昏庸无能,导致国破家亡。而那些忠臣却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统治者,被贬谪到边远地区,甚至被处死。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啊!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最后一句“生者千载悲”更是将这一历史悲剧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让后世的人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忠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