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代谢,陈根仍复新。
猗欤千年桧,乃此枯株存。
想当蓊郁时,羽盖鲁东门。
坑焚幸不及,白兔述狂秦。
岂无四方树,楷杏难为群。
上无鸲鹆巢,下免蝼蚁屯。
鳞皴苔藓迹,茫昧蝌蚪文。
云孰纪巅末,嵌壁书八分。
我来劫火馀,所见异所闻。
伤哉翰林句,感叹传成均。
南枝几时复,青帝将东巡。
岂繄孔氏木,四海皆门人。
会见干霄姿,凫绎争嶙峋。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千年桧树的形态和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感慨。

首句“物理有代谢,陈根仍复新。”意指万物都有新陈代谢的过程,即使是陈年老根,也会重新发芽生长。这句话象征着时间的力量,无论多么古老的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其价值。

第二句“猗欤千年桧,乃此枯株存。”描述了一棵千年桧树,虽然已经枯萎,但仍屹立不倒。这里的“枯株”象征着坚韧和生命力,即使环境恶劣,也依然坚持生存。

第三、四句“想当蓊郁时,羽盖鲁东门。”想象着这棵桧树曾经繁茂的时候,就像鲁国城门上高高的鸟巢,壮观而美丽。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桧树昔日的辉煌与壮丽。

第五、六句“坑焚幸不及,白兔述狂秦。”暗示着桧树曾经遭受过火灾,幸而没有完全毁灭。同时,也比喻了桧树坚韧的品质,就像白兔在狂乱中依然保持冷静一样。

第七、八句“岂无四方树,楷杏难为群。”表示桧树并不是唯一的树木,还有其他的树木也同样存在。但是,桧树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地位,成为了难以匹敌的佼佼者。

第九、十句“上无鸲鹆巢,下免蝼蚁屯。”描述了桧树所处的环境和状况,上面没有鸟儿筑巢,下面也没有蚂蚁等小动物居住。这体现了桧树的孤独和清高。

第十一、十二句“鳞皴苔藓迹,茫昧蝌蚪文。”描绘了桧树表面的痕迹,如同龙鳞和苔藓交错,模糊不清,仿佛隐藏着蝌蚪文字。这象征着桧树历经沧桑,依然保持着它的历史痕迹。

第十三、十四句“云孰纪巅末,嵌壁书八分。”意味着谁能够记录下桧树的顶端和底部呢?只有嵌在墙壁上的八分书才能记载下它的全貌。这里表达了对桧树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赞美。

第十五、十六句“我来劫火余,所见异所闻。”表达了诗人来到这棵桧树时,看到的景象与他以前的经历完全不同。这里的“劫火”指的是战争和灾难,诗人经历了这些,对桧树产生了新的感悟。

第十七、十八句“伤哉翰林句,感叹传成均。”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感慨,他们留下的诗文被后人传诵,成为永恒的经典。而桧树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最后两句“南枝几时复,青帝将东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桧树能够再次焕发生机,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也寓意着桧树将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桧树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通过对桧树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