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寒漏递宵残,乌鹊南飞梦已安。
扶老渐须鸠作杖,著书何用鹖为冠。
中天宫阙遥相望,晚景江湖较自宽。
洗眼残年惟此月,不眠重为卷帘看。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把握其意思和情感。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理解诗意。“季冬”即冬季之末;“月夕”指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间;“病怀”指因疾病而心怀忧郁;“二律”为诗篇的一种体裁名;“其一”表明是第一首。
【答案】
高城寒漏递宵残,乌鹊南飞梦已安。
扶老渐须鸠作杖,著书何用鹖为冠。
中天宫阙遥相望,晚景江湖较自宽。
洗眼残年惟此月,不眠重为卷帘看。
译文:
冬天的晚上,高高的城墙上,更漏报时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传来,时间过得很慢,不知不觉间,乌鹊也向南飞去了。我身体虚弱,需要扶着拐杖,才能勉强走路。虽然我仍然在读书,但是没有功名,所以头上戴了只像鸡冠子一样的帽子,而不是鸟的羽毛制成的帽子。抬头仰望那高悬的宫殿,它们似乎在天空中相互望着,虽然距离很远,却依然能相互看到。傍晚的时候,我站在江边,看着那宽阔的江湖,心中感到十分轻松。夜深人静,我坐在窗前,看着明亮的月光,心情十分舒畅。我常常觉得人生很苦,现在却能在这样一个夜晚,这样美好的月光下,安静地坐着,感到非常幸福。
赏析:
这是一首写羁旅生活的思归之作。诗人以高洁自诩,志存高远。他常说:“吾衰竟谁欺?世味恶淡薄。”(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可见诗人的胸怀是多么的阔大。然而由于屡试不第,壮志难酬,诗人只能借山水之乐来排遣心中的愁闷。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首联“高城寒漏递宵残,乌鹊南飞梦已安。”点明了季节、时间和地点。“高城”,指临颍县的高高的县城;“寒漏”则说明此时已是冬天,深夜。“残”字写出夜已很深。“梦已安”与首句的“残”呼应,写出诗人一夜未眠,辗转反侧,思绪纷乱。“寒漏”、“残”和“夜”三个关键词语,渲染出诗人孤独寂寞、凄清冷寂的氛围。
颔联“扶老渐须鸠作杖,著书何用鹖为冠。”承上启下,转折自然。诗人此时身体衰弱,步履维艰,只好拄着鸠杖慢慢行走。但即使如此,仍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他感叹道:“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是仍然想追求功名啊!”于是,他拿起笔不停地写下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然而,他的头上却戴着一个像鸡冠子一样的帽子,而不是鸟的羽毛制成的帽子。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名利场的深深失望。
颈联“中天宫阙遥相望,晚景江湖较自宽。”描绘了作者身处异地、心系故乡的景象。这里的“中天宫阙”既是指皇帝所在的皇宫,又暗指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晚景江湖”则是指诗人所处之地,也就是临颍县。“较自宽”则表明诗人在面对现实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这句诗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无奈。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尾联“洗眼残年惟此月,不眠重为卷帘看。”是全诗的总结。诗人用“洗眼”一词来形容他在欣赏月亮时的陶醉之情;用“重为卷帘看”来形容他对家乡的牵挂之情。这两个动作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和思想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