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客曾留腊底觞,晚筵丝竹泻寒光。
淡笼明月饶春丽,小浥轻尘觉雨香。
何处风来花作阵,谁家灯好妓成行。
开年共说逢佳境,碧碗尝新有蔗霜。
【注释】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古代有元宵节。上元夜即指元宵夜。 爱客:喜欢接待客人。曾留腊底觞:腊底指腊月底,腊底留觞意谓到年底才留住客人。晚筵:晚上的宴席。丝竹:古乐器名,这里泛指音乐。 淡笼明月: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饶春丽:给春天增添了美丽。 小浥轻尘:轻微的露水滴在尘土上。觉雨香:闻到了雨的气息。 何处:哪里。花作阵:好像花儿组成阵势一样。 谁家:哪个人家。灯好:灯火明亮。妓成行:妓女们成行排列。 开年:新年伊始。逢佳境:碰到美好的环境。碧碗:用青绿色的瓷盘盛放食物。尝新:品尝新的东西。有蔗霜:含有甘蔗的甜味。
【赏析】
《上元夕饮客二首》是作者于上元之夜与友人欢饮作诗的记录。上元,即上元佳节,为唐代元宵节,此夜灯火辉煌,人们赏灯游园、观灯赋诗,十分热闹。此诗就是作者在上元之夜,与朋友相聚饮酒时所作。
首句“爱客曾留腊底觞”,点明诗人喜爱招待客人之意。“腊底”是腊月的尾声,而古人把一年分做四季,每季末以干支纪日,所以腊底就是指腊月初一(农历)或腊月三十日(阳历)。“曾”,曾经,“留”是挽留的意思。这一句说明诗人在腊月末还挽留过客人喝酒。“晚筵丝竹泻寒光”,这是第二句。“晚筵”指酒宴。“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泻”是倾泻的意思。诗人说,宴会上的琴瑟之声和乐声如同清冽的溪流一般倾泻出来,使寒冷的月光也感到寒冷。
下面两句是第三四句。“淡笼明月饶春丽,小浥轻尘觉雨香。”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月亮淡淡的光芒笼罩着大地,仿佛给春天增色添彩;细雨轻轻滋润着大地,使人觉得香气扑鼻。这里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和平的时代特征。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收束,也是全篇的主旨所在:“何处风来花作阵,谁家灯好妓成行。”“风来”是风吹动花朵的样子,“花作阵”比喻风送来阵阵花香,好似鲜花摆成了战场一样。“灯好”是形容灯光明亮,“妓成行”是指歌女们排成长队。“谁家”,疑问词,代指某个人家,这里指某个人家的灯火通明,歌声悠扬,歌声优美动人,歌女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里既写出了宴会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上元之夜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表现出诗人豪爽、直率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