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学为文,志在秦汉上。
异彼经济具,持此将安往。
自悲还自慨,云胡常养养。
不见力田者,宁复计荒穰。
【注释】《连雨杂书三首》其二:束发学为文,志在秦汉上。异彼经济具,持此将安往?自悲还自慨,云胡常养养。不见力田者,宁复计荒穰。
“束发”句:指少年时立志学习文章。“束发”即束发而冠,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冠礼后要束发。这里指年轻时立志于文章之道。“秦”汉,这里泛指文章的渊源。
“异彼”句:意思是说,自己不同于那些专攻经济的人。“经济”一词,原意为管理财务、经国治事等。这里指专攻经世致用之术的人。
“自悲”句:意思是说,因此感到悲伤和愤慨。“悲”,悲伤;“慨”,感慨。
“云胡”句:意思是说,哪里知道总是这样地被养活着呢。“云”,语气词,相当于“哪”;“胡”,同“何”。
“见”句:意思是说,所以没有看到过辛勤务农的人,哪里还会去计较荒年歉收的事呢?“见”,见识。“力田”,勤劳耕作。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的《连雨杂书》中的一首,诗中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与不满。
一、首联写立志
“束发学为文,志在秦汉上。”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致力于文章写作和追求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
二、颔联写感慨
“异彼经济具,持此将安往?”诗人不禁感叹自己与那些专门研究经济策略的人不同,自己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让他感到既自豪又困惑。然而,他并不想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想要用自己的才华来改变这个世界。
三、颈联抒发情感
“自悲还自慨,云胡常养养。”在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深深忧虑。他感叹自己为何总是被社会所供养,而不是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深深的忧虑与无助感,让人读来深感心痛。
四、尾联提出疑问
“不见力田者,宁复计荒穰。”最后一句,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连那些辛勤耕作的人们都无法享受到丰收的果实,那么我们又怎能奢谈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呢?这种深沉的思考和质疑,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改变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