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神在御,迪下以德。
风教攸系,亟用褒锡。
倬彼郑门,有命蠲复。
蠲复之加,式化国俗。
国俗是化,匪私于郑。
命书下贲,宁独此芹。
凡百士庶,聿来仪刑。
况也曾玄,不敬而承。
承之伊何,祖训是式。
享祉绵绵,百世无数。

【注释】

圣神:神圣。

御:统治。

德:道德,德行。

风教攸系:风俗教育关系到天下。攸,同“尤”。

亟:急忙,迅速。

郑门:指郑玄的家,因为郑玄是孔子后代,有德才,故称其门为郑门。

蠲复之加:指郑玄被赐还爵位。

式化国俗:以教化来改变国家风俗。式,榜样,法则。国俗,指国家的风俗习惯。

匪(fěi):通“非”,不是。

宁独:难道。芹:一种植物,比喻地位低微者。

曾、玄:人名,指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郑玄。曾参和子夏,都曾问学于孔子的弟子曾参,故称曾、子夏为“曾参”“子夏”。这里泛指学者。

不敬而承:没有表示敬意而接受。承,接受。

祖训:祖先的教导。

享祉(zhì):享受福分。

绵绵:长久不断的样子。

【赏析】

郑玄(127——200),字休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他自幼聪敏过人,好学深思,博览群籍。二十岁时,拜孔子的二十八代孙孔融为师学习《周易》《春秋》三传等儒家经典,后成为古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汉光武帝刘秀建东汉后,郑玄先后担任过太山郡太守、东平相、济南相、大中大夫、少府等职。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深得百姓爱戴。郑玄著有《易注》《礼记注》《诗毛氏传》《孝经注》《论语注》,并撰有《天文志》。

这首诗大概是赞美郑玄的功德的。全诗共八句,前两句赞扬郑玄的功德,中间四句赞美他对风俗教化的贡献,最后两句赞美他的德行和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郑玄的敬仰之情。

首句“圣神在御,迪下以德”意思是说:神圣的帝王统治着天下,以德行去引导百姓。这里用“圣神”来形容帝王的威严和仁慈,用“在御”来形容帝王统治着天下。接下来两句“风教攸系,亟用褒锡”意思是说:风俗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因此应该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这里用“风教”来形容风俗的好坏,用“攸系”来形容风俗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第三句“倬彼郑门,有命蠲复”意思是说:显赫的郑门,有德之人得到赏赐和恩宠。这句中的“倬”是显耀的意思,“蠲复”是指赏赐和恩宠。接着第四句“蠲复之加,式化国俗”意思是说:赐予和恩宠的增多,是用来教化国家的风俗。这里的“式化”是指用德行去教化国家风俗。第五句“国俗是化,匪私于郑”意思是说:国家的风俗得到了教化,并不是只对郑门有利。这里的“是化”是指得到了教化,“匪”是否定副词,“私”指的是私人利益。第六句“命书下贲,宁独此芹”意思是说:命令颁布下来,哪能只是郑玄一个人呢?这里的“贲”是动词,意为颁布;“芹”是芹菜一类蔬菜的嫩茎叶,常用来比喻微贱之人,这里借指郑玄。第七句“凡百士庶,聿来仪刑”意思是说:所有的士人和庶民,都来到这个模范的地方。这里的“聿”是助词,表示时间或范围的确定;“来仪刑”是指到这个地方学习。第八句“况也曾玄,不敬而承”意思是说:更何况还有曾参等人,他们恭敬地接受了这份恩惠。这句话是对曾参等人的称赞,表明他们对郑玄的感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