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生龙门,檿丝出东国。
相合为素琴,不离君子侧。
清弹何悠扬,遗音为发越。
中涵千古心,养彼至人德。
云胡变新声,丝竹异古昔。
繁响难具论,哇淫日沦惑。
举俗逐时好,谁能称在昔。
万事亦复然,不独琴与瑟。

这是一首拟古诗,诗人借琴瑟之声抒发了对古代音乐的向往。

首句“孤桐生龙门”描绘了一株生长在龙门的孤独梧桐。这株梧桐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而显得与众不同,如同一个独立的世界。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希望像这株梧桐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格。

第二句“檿丝出东国”则描绘了一根从东方国度中生长出来的琴弦。这根琴弦同样具有其独特性,与一般的琴弦有所不同。这里的“东国”,可能象征着东方的文化或历史背景,使得这根琴弦更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四句“相合为素琴”,“不离君子侧”。这两句诗表明了琴和弦之间的紧密配合。它们就像是一对完美的伴侣,共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敬仰之情,认为君子是他们的理想伴侣。

第五、六句“清弹何悠扬,遗音为发越。”这两句诗描述了琴声的特点。琴声清脆悠扬,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直达心灵深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第七、八句“中涵千古心,养彼至人德。”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于人们品德修养的重要性。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操和品德,让人们更加完善自我。

第九至十一句“云胡变新声,丝竹异古昔。”“繁响难具论”,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新奇、时尚的音乐,而忽略了传统的音乐文化。这种变化使得原本优美的音乐变得不再被重视。

第十二、十三句“繁响难具论,哇淫日沦惑。“这句诗批评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变得越来越堕落。这种行为令人痛心疾首。

最后四句“举俗逐时好,谁能称在昔。万事亦复然,不独琴与瑟。”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指出,社会上的人们纷纷追逐时尚潮流,忘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无论是琴还是瑟,都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这种现状让人感到悲哀。

赏析:这首诗以琴瑟之音作为比喻,赞美了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不满。他认为,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本色,不被世俗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