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曾拜疏乞归田,羁绊虚名又几年。
道德愈难期往哲,事功无复望时贤。
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
老病放还蒙帝力,不知何以答皇天。
【注释】
天顺元年: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
六月初十:农历六月十日。
上章告老未允:呈递奏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批准。
十一日:初十。
又请:再次请求。
至二十一日:到了二十一日。
蒙允:被允许。
出京师:离开朝廷。
舟中赋七首:在去京城途中写的七首诗。
其五:第五首。
“早曾”三句:我早就呈递过奏疏,请求回家务农,可是羁绊(官场)虚名已经多年了。道德:这里指品德和操守。往哲:过去有德行的贤人。事功:政绩和功劳。时贤:当时的贤能之人。
宦情似水: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像水流一样。
乡思如旌:对家乡的思念就像旗帜一样高高悬挂。
老病放还:因年老多病而获准回乡。蒙帝力:感谢皇上的恩德。
答皇天:报答上天。
【赏析】
这首诗作于明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六月初十至二十一日。作者此时已五十多岁,多次呈递辞职奏疏,均未获批准,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诗的第一联说:“早曾拜疏乞归田,羁绊虚名又几年。”作者早就呈递奏疏请求回家务农了,但是羁绊(官场)虚名已经多年了。这两句是第一联的总括,表明诗人之所以一再呈递奏疏,是想摆脱官场的羁绊,回到家乡务农。
第二联说:“道德愈难期往哲,事功无复望时贤。”“道德”即品德和操守,“事功”即政绩和功劳。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表达了诗人对前贤的敬仰和对自己才能的自谦。他认为自己品德和操守难以企及古代先贤,因此对政绩和功劳也无所期待。
第三联说:“宦情似水年来淡,乡思如旌日自悬。”宦情即官场之情,乡思即对家乡的思念。这两句是全诗的过渡,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向对当前处境的描写。作者说自己对官场之情已经淡化,但对家乡的思念却日益强烈,如同悬挂在天空的旗帜一样高高地飘扬。
第四联说:“老病放还蒙帝力,不知何以答皇天。”老病是指年老体弱,放还即获准回乡。这两句话是全诗的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无奈,不知如何回报皇上的厚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