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冈南古颍川,先生茅屋尚依然。
甘贫已道为官好,勇退争夸引老贤。
归路载添新白发,到家唯有旧青毡。
耆英洛社如堪结,留取风流久远传。
【注释】
彭祖冈:地名,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南。
古颍川:颖水,今名颍河,在河南。古时属颍川郡,即今河南淮阳、许昌一带。
茅屋:指孙先生隐居的简陋住所。
甘贫:安于贫贱。
道:说。
争夸:争着夸耀。
旧青毡:指孙先生归家后,仍穿着那件青色的布鞋。
耆英(qi vi)洛社:指东汉末年洛阳地区的老学社。耆,通“耆年”,老年;英,英才。
风:这里指名声和风范。
【赏析】
《送孙俊先生致仕归鄢陵三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作于元至正三年(1343)。作者当时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此诗为送别之作。
第一首中诗人以“君门”对“吾门”,自谦自抑,表达了自己虽身居高位却甘于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第三首写送别友人归乡的情景。前四句写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中间四句写友人归途中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写友人到家后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情趣,而自己的风流雅韵将永传不朽。全诗语言质朴,情真意浓,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从字面上看,诗人与友人分别,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美德可言,但细细玩味,其中却蕴含着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之处。
诗人首先用“彭祖冈南古颍川”这一句总领下文。“彭祖冈”是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境内的彭埠集附近,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古颍川”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伏牛山,流经今河南境内,然后入淮河,是古代豫东地区的重要水系。古人有“颍水悠悠”之誉,可见其水流之长和地域之广。
接着诗人描绘了孙先生的居所:“先生茅屋尚依然。”这里的“犹”是“依然”的意思,也就是依旧如故。诗人通过“尚然”二字,把孙先生的茅屋写得更具有诗意,更显得质朴无华。茅屋虽然简陋,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清闲自在的心境。这种意境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境界相吻合,因此更能体现孙先生的高洁志趣。
诗人又从侧面来写孙先生的人格魅力:“甘贫已道为官好,勇退争夸引老贤。”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孙先生安于贫困,乐于清静,他追求的是做官的荣耀;他勇于辞官归隐,并因此而受到人们的赞誉。诗人用“已道”、“争夸”等字眼,突出了孙先生对于清贫和辞官的自信和坦然,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官场的不屑一顾和对清贫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也让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诗人又描绘了孙先生归家的情境:“归路载添新白发,到家唯有旧青毡。”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孙先生踏上归途的时候,头上已经添了许多白发;而当他回到家里时,看到的却是那双曾经陪伴了他一生的老鞋子。诗人用“载添”和“只有”等字眼,形象地描绘出孙先生在归途中的变化过程:岁月不饶人,他已经老了。而当他回到家乡时,却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没有丝毫改变。这种对比更突出了孙先生的高尚品质。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和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接受。
诗人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耆英洛社如堪结,留取风流久远传。”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能有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那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的言行举止永远流传下去;同时,也要让自己的风采和成就永远留在世间。诗人用“耆英”一词来形容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和楷模。而“洛社”则是指当时的学社组织,也是当时知识分子交流思想、切磋学问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诗人希望结交更多的朋友,让他们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这种情怀令人感动,也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