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高楼四望明,海天愁色起纵横。
黄云不断飞孤雁,杀气遥连偃月城。
未讶健儿能陷虏,早闻白羽尚徵兵。
封侯知有荀公达,好向中朝事请缨。

【注释】

登南城楼有感兼怀荀前川:登上南城楼有所感触。荀前川,指唐代诗人荀况。

独上高楼四望明:独自登上高楼放眼远眺(见“登高”)。

海天愁色起纵横:大海和天空都笼罩在忧愁的阴影中。愁色,指愁云、愁雾。

黄云不断飞孤雁,杀气遥连偃月城:黄云(黄色的云)不停地飘浮着,一只孤雁在空中飞翔。杀气,指战乱的形势或紧张的气氛。(见“登鹳雀楼”);杀气遥连,即杀气直逼,形容战火连绵不断,形势险恶。偃月城,即洛阳城,是古代防御工事的一种形式,呈半月形,城墙高耸。

未讶健儿能陷虏,早闻白羽尚徵兵:没有惊讶过勇敢的战士能够攻克敌人。白羽,指白色的羽毛,代指弓箭手。尚,还;徵兵,征发兵士。

封侯知有荀公达,好向中朝事请缨:如果能被封为侯爵,就会想到有荀况这样的贤才。荀公达,指荀况。中朝,指朝廷。事请缨,指向朝廷上书请求带兵出征。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当时他流寓夔门,登临城楼,触景生情,对国破家亡之痛和壮志难酬之悲涌上心头。他怀念友人荀况,又感慨自己一生报国之志未能实现,于是写下这首诗作。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抒发了他壮志不酬的苦闷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首联写景抒情,借景生情。诗人登上高楼,举目远眺,只见一片海天之间,愁云惨淡,笼罩着苍茫大地,使诗人不禁想起了荀况。诗人用“独”、“四望明”等词语,写出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境。

颔联承首联写来,以景结情。诗人眼前所见的景象,令人感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诗人用“黄云”、“孤雁”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战乱图景。诗人感叹道:“杀气遥连偃月城。”这一句诗,既点明了战乱的背景,又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用“未讶健儿能陷虏”和“早闻白羽尚徵兵”两句,表达了对英勇将士的赞美之情。他赞扬他们为国家捐躯的精神风貌和不畏艰险的战斗意志,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尾联写诗人自己的感慨。诗人用“封侯知有荀公达”和“好向中朝事请缨”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自身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他希望国家早日平定叛乱,恢复安宁,自己也能在朝廷中尽展宏图大略。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自身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杜甫关注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深沉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