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亭外饶春风,名花种种无雷同。
清平有乐媚妃子,君王带笑回重瞳。
是谁忍爱各剪摘,蜡封插向金瓶中。
天香国色乃如许,打剥定藉花神功。
宁知中人十家赋,才供深色花一丛。
长安爱花已成俗,不随儿女唯韩公。
我从千载嗟往事,爱花窃比濂溪翁。
金瓶牡丹
一首描绘牡丹花之美的诗
- 诗文原文
沉香亭外饶春风,名花种种无雷同。清平有乐媚妃子,君王带笑回重瞳。是谁忍爱各剪摘,蜡封插向金瓶中。天香国色乃如许,打剥定藉花神功。宁知中人十家赋,才供深色花一丛。长安爱花已成俗,不随儿女唯韩公。我从千载嗟往事,爱花窃比濂溪翁。
- 诗文翻译
在沉香亭的外面,春风拂过,各种美丽的花朵竞相绽放。这里的花儿没有雷同之态,各自展现其独特之美。宫廷中的贵妃们欣赏着这些花儿,皇帝则带着笑容欣赏着它们。有人不忍心将它们摘下来,而是将它们密封后插在金瓶中保存。这些花儿的美丽令人惊叹,就像神仙一样不可多得。人们用打剥的方法将它们取出,这需要花神的力量来完成。长安城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种植这些美丽的花朵,而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孩子们的房间。我不禁感叹过去的时光,将这种对花的喜爱与古代的哲学家濂溪翁相提并论。
- 名家点评
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牡丹花的美丽和香气。同时,诗中的“蜡封插向金瓶中”等意象,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和珍视。这种对美的赞美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文化修养和艺术品味,而这首诗正好展现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朝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相对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文学艺术有着极高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张宁以牡丹花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充满诗意的诗歌。这首诗既展现了牡丹花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赞美自然之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美丽,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同时,诗中的“宁知中人十家赋”等句子,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普通人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赞赏和珍视。这种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理解。
- 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等。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将牡丹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牡丹花的美丽。同时,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也融入了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 历史影响
这首诗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被后世许多诗人所引用和效仿,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牡丹花的经典之作。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明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现代应用
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它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花卉栽培等方面的参考和借鉴。在现代园林建设中,可以借鉴这首诗中的意境和美学理念,创造出更多优美的园林景观。同时,这首诗也可以作为教育和宣传的材料,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