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龙火中书作堆,阿房相继为尘灰。
九旬老儒食汉粟,元自咸阳坑外回。
向来传道心自许,挟书律在无俦侣。
太常掌故来何迟,舌固犹存难正语。
闺中弱息谙圣谟,口相授受曾何拘。
删书门下谁复在,一女拟当三千徒。
掌故心神只方策,耳目何尝滞声色。
楚国虽亡见倚相,孔堂未上闻金石。
谩道方言多异同,济南不与颖川通。
子襄科斗人不识,考论文义终谁功。
天为斯文存一线,汉人及见先生面。
吾今尚恨礼残乐不传,当时试问宁徒然。

伏生传经图

祖龙火中书作堆,阿房相继为尘灰。

九旬老儒食汉粟,元自咸阳坑外回。

向来传道心自许,挟书律在无俦侣。

太常掌故来何迟,舌固犹存难正语。

闺中弱息谙圣谟,口相授受曾何拘。

删书门下谁复在,一女拟当三千徒。

掌故心神只方策,耳目何尝滞声色。

楚国虽亡见倚相,孔堂未上闻金石。

谩道方言多异同,济南不与颖川通。

子襄科斗人不识,考论文义终谁功。

天为斯文存一线,汉人及见先生面。

吾今尚恨礼残乐不传,当时试问宁徒然。

【解析】
此诗为杜甫所作《题画》诗的第三首,诗中通过描写伏生画像,表达了诗人对伏生传经事迹以及自己晚年生活境遇的感慨。

伏生(前259年~前147年),字长公,秦朝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家学者、经学家。因精通《尚书》,被汉武帝征召为博士,讲授“左氏春秋”。后迁任太常掌故,教授弟子。伏生一生勤学苦练,孜孜不倦,其学问深厚,深受人们敬重。他一生潜心研究《尚书》,著有《尚书传》一书。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描绘了伏生的形象和背景;中间四句描述了诗人对伏生传经事业的赞美以及对个人遭遇的哀叹;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注释】

  1. 祖龙:秦始皇的别称。
  2. 阿房:秦始皇的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南。
  3. 元:原本,本来。
  4. 咸阳:古地名,今陕西省咸阳市。
  5. 口相授受:指口头传授知识。
  6. 删书门下:指汉朝时期设立的专门负责整理国家典籍和文化教育的机构。
  7. 孔堂:孔子讲学的场所,这里借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8. 天为斯文存一线:意思是说天意在暗中保护着文化的传承。
  9. 礼残乐不传:指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文化已经无法完全恢复。
  10. 时:当时的。
  11. 子襄:即杜甫,字子美。
  12. 科斗:指文字笔画如蝌蚪般细小的古文文字。
  13.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
  14. 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
  15. 子襄科斗人:指杜甫本人,因为杜甫擅长小篆和隶书,所以用“科斗”来形容他的书法风格。
  16. 考论文义:研究文献的文辞和内容。
  17. 天为斯文存一线:意思是说上天在暗中保佑着文化的传承。
  18. 汉人及见先生面:意思是说现在的汉族人能够看到伏生的真面目。
  19. 吾今尚恨礼残乐不传:意思是说我现在仍然遗憾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文化已经无法完全恢复。
  20. 时:当时的。
  21. 宁徒然:意思是说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赏析】
这首诗以伏生为主题,通过对伏生的形象描绘和对其生平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忠诚于教育事业、勤勉于学术研究的文化人物形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传承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