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雕虫十载馀,微名差合胜樵渔。
亦知词赋工何益,无奈穷愁强著书。
【注释】
①“刻鹄”句:雕镂的鹄鸟,是雕刻家用来取法的对象。鹄即天鹅,古人常以鹄为题材来写诗作画,所以这里说刻鹄。雕虫,指篆书、隶书等小篆字体,是文字学上一种细密的小篆。⑩“微名”,微小的名声。差合,勉强相称。胜樵渔:胜过打柴人、打鱼人的手艺。樵渔,指打柴人和打鱼人。樵,砍柴;渔,捕鱼。⑩“亦知”句:意思是:也明白作词赋有什么用处呢?但无奈穷愁潦倒,只好强着做文章了。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秋,时作者在长安应试未中,心情抑郁不得志,于是便创作了这首诗。全诗前两句以雕镂的鹄鸟和篆书的小篆比喻自己的才华和学问,后两句则表现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遭逢挫折的心情。
首句“刻鹄雕虫十载余”,诗人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刻鹄”,典出《晋书·殷浩传》,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尝与诸贤共入竹林宴集,胡儿叹以为‘快会三良’。桓公曰:‘卿居大梁,好我邪?’他日,又与诸贤共入竹林饮酒,作诗曰:‘亭伯已没广陵散,仲将能言信佳丽。’既而叹曰:‘吾比王敬伦尚差胜。’”二是“雕虫”,典出《汉书·扬雄传》:“临淄之都,七万户,而临淄生而能言语者三千余人,而天下言而不称者不过十人。太史公曰:‘临邛之下,乃有长袖善舞者乎?得黄金百斤,不如干里之璧一客。’故立言而贵信也。”这两个典故,一方面说明诗人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
次句“微名差合胜樵渔”,诗人用了一个典故,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侯曰:‘子姑与其子偕,余愧焉。若以大夫之灵,得使下齐晏弱,以御秦寇,二国无忧矣。不谓二三子为之于此,勤哉!’对曰:‘寡君少文焉,何敢求位?’”这句的意思是,虽然自己没有大的名声,但在文人中也算是个中等水平的人物吧。因为自己没有大的名声,所以可以胜过打柴打渔的人。
三、四两句“词赋工何益,无奈穷愁强著书”,则是诗人抒发苦闷心情的直接表述。意思是:知道词赋写得再好有什么用呢?但是为了摆脱穷困忧愁,还是硬着头皮写文章吧。
这首诗语言平易通俗,但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诗人善于运用典故。《汉书·扬雄传》中有“雕虫篆刻”的典故,扬雄曾自称为雕虫篆刻之人;另外,“临邛”这个地名也是典故之一,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据说司马相如曾在临邛做过县令。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而且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雅致。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汉书·扬雄传》中的“雕虫篆刻”被诗人用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而“临邛之都”则被用来比喻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诗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自己没有大的名声,但却胜过打柴打渔的人。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