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坐每达旦,忧来不遑宿。
按剑惜隋珠,刖足羞荆玉。
张仪不遇还,反受苏秦辱。
方齐击睢时,岂识为张禄。
尘埃谁免侵,天运有来复。
升沉久已知,岂就季主卜。
【注释】
起坐:犹言“起床”、“起身”。按:持。剑:指佩剑。惜:爱惜,珍视。不遑:不暇。隋珠,即隋侯之珠,相传为隋侯所吞。荆玉,即和氏璧。张仪: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曾游说于秦、齐、楚三国之间,因事败被秦国所囚,后逃回楚国,楚王封他为相国。苏秦:战国时的著名辩士,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因事败而客死于赵国。方齐:指齐国。睢:指睢水。《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沛公欲攻入武关,郦生说项羽曰:“足下虽欲速得志,浅见而易动的人,左提右挈,鞭挞天下,唯恐不全。”《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在齐时,有人夜半来盗其履,疑是吕后使来者,遂斩之。季主:《史记·平津侯列传》载,朱买臣为会稽太守,自请免官归休,乃上书推荐友人严光、主父偃等人,朱买臣因此获罪,弃官家居。复:又,再。
【赏析】
此诗是一首感怀之作。诗人借自己一生的遭遇来抒发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写人生无常,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达旦”,即彻夜,通宵达旦。诗人从“忧来”二字中可以窥见他对世事变幻的敏感和忧虑。
颔联写诗人珍惜自己的才华与品德,不愿像张仪那样因失宠而遭受屈辱,也不愿像苏秦那样因为合纵连横而遭到杀身之祸。“不遑宿”,即无暇安寝。“隋珠”,比喻贤才;“荆玉”,比喻美德。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贤才和美德的珍视,以及对于权位得失的看法。
颈联写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态度。他认为张仪虽然有才华,但由于命运多舛而被秦王所囚;苏秦虽然善于言辞,但最终还是因为谋反而客死在异国他乡。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看法。
尾联写诗人对于命运的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就像尘埃一样容易被人侵犯一样。然而,他相信天道酬勤,最终会有所回报的。“升沉久已知”,意思是说人生的起伏变化是早就知道的;“岂就季主卜”,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季主这样的贵人相助,自己也能够找到出路。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的坚定信念和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人生际遇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感慨和思考。它反映了诗人对于名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命运的坚定信念。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