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有古意,此泉无新声。
此松生来已千岁,岁寒三老同为盟。
我昔西上昆崙顶,濯足沧浪千万顷。
东看秦岭五大夫,枯枝乱走苍虬影。
归来貌作三老图,生绡一幅云模糊。
有时挂向素壁上,胸中一点尘氛无。
【注释】
三老:指晋人周伯仁、王导、谢安。他们三人在东晋时都是名重一时的政治家,故称“三老”。
古意:有历史意义。
无新声:没有新的意境。
松生:松树生长。
岁寒三老:指松柏常绿,象征坚贞不屈。
昆仑顶:《山海经》中说:“西王母所居,在昆仑墟北。”昆仑,指西王母的住所,即今青海昆仑山一带。这里指作者当年游览昆仑山时的情景。
濯足沧浪:比喻清白高洁。
苍虬:苍劲的松树。这里用来形容秦岭上苍劲挺拔的松树。
三老图:画三老者。
生绡:薄绸。
云模糊:形容画中的松树像云一样飘渺,模糊不清。
素壁:白色的墙壁。
胸中一点尘氛无:心胸中没有一点世俗的杂念。
【赏析】
此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诗人通过描写自己游历华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古人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名利看淡、追求高洁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首句“此石有古意”,以“石”为引,引出了对历史的回顾。这里的“石”并非指华山的石头,而是诗人心中的一种意象,象征着他曾经经历过的历史和岁月。
第二句“此泉无新声”,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古意。泉水本无声,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种声音,代表着他曾经走过的道路和经历的人生。
第三句“此松生来已千岁”,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松树是一种长寿的象征,这里的“千岁”则意味着诗人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而他的坚韧和不屈,也正是源于这千年的岁月沉淀。
第四句“岁寒三老同为盟”则进一步展开了主题。这里的“岁寒三老”指的是松柏,它们在严寒中依然屹立不倒,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而“同为盟”则表示诗人与松柏之间的默契和共鸣。
第五句“我昔西上昆仑顶”则是诗人回忆过去的经历。他曾游历过昆仑山,感受到了那里的壮丽景色和独特的自然风貌。这里的“昆仑顶”不仅是指实际的地理位置,更是诗人心中的一个理想境界。
第六句“濯足沧浪千万顷”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描写。诗人曾在昆仑山下洗涤双脚,感受那浩瀚无垠的湖水带来的清凉和宁静。这里的“沧浪”指的是大江大海,寓意着诗人胸怀广阔、志向远大。
第七句“东看秦岭五大夫”,则转换到了另一幅画面。诗人站在秦岭之巅,眺望远方,看到了五位大夫的身影。他们代表着当时的士人阶层,他们的风采和才华让人叹为观止。这里的“五大夫”既指历史上的人物,也暗示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
第八句“枯枝乱走苍虬影”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描绘。诗人看到的不仅是秦岭上的松树,还有那些枯萎的树枝和苍劲的虬龙。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机。
最后一句“归来貌作三老图”,则是诗人对自己形象的描绘。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将自己视为三老之一,以此来表达他对古人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和追求。这里的“三老图”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望。
第九句“生绡一幅云模糊”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化和具象化。诗人将这幅画挂在了自己的房间之中,让它时刻陪伴着自己的左右。这既是对画中松树的欣赏,也是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第十句“有时挂向素壁上”则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展开。有时候,他会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素壁上,让它成为自己心灵的寄托和支撑。这里的“素壁”既指白色的墙壁,也象征着纯净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
第十一句“胸中一点尘氛无”则是整首诗的升华和总结。诗人通过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淡、追求高洁生活的态度。他的心胸中没有一点世俗的杂念,只有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古人精神的追求。
此诗通过对自己游历华山的经历进行描绘,表达了他对古人坚贞不屈精神的赞美和追求高洁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