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城头凝黑云,朔州城下边人魂。
健儿悍骄好杀戮,少壮战死今无存。
悲风南下吹觱篥,马逸饮血太白窟。
不见铙歌入塞门,但见人骨白崒嵂。
近来衣冠苦出粟,岂说千朝养精卒。
班生介子不应募,愿弄悲笳令归去。
《朔州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此诗作于天宝初年(742),当时诗人任河西节度使,在朔州(今山西朔县)任职。
【注释】
朔州:唐时朔方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朔县西北。
凝黑云:指乌云密布。
健儿:勇士,壮士。悍骄:凶悍而骄傲。
杀戮:残杀。
少壮战死:指青年壮士阵亡。今无存: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觱篥:乐器名,即觱篥笛,北方游牧民族吹奏的管乐器。
太白窟:指太白山。太白山在朔州境内,山上多林木,气候凉爽。
铙歌:鼓吹乐曲名,用金属铙钹为伴奏。入塞门:进入边关。
人骨白崒嵂:指战死的将士尸体堆积如山。
出粟:运粮到前线。出粟,指运送粮食到前线去打仗。精卒:精锐部队。
班生、介子:指汉代班超、张骞等英雄人物。
不应募:不参加征召入伍。
悲笳:悲凉的笳声。
令归去:使这些战士回归家乡。
【译文】
朔州城头黑云滚滚,朔州城下边人的魂。
勇士们凶悍骄傲喜爱杀戮,年轻壮士一去不复返。
悲风南来吹起觱篥,马逸饮血太白山上。
只见人骨堆积在白土丘岗上,没有听到铙歌进塞门。
近来士兵苦于运粮出征,哪里说千朝养精卒?
班超、张骞都不应募,愿弄悲笳令他们回归家乡。
【赏析】
《朔州行》是一首揭露战争罪恶的诗,也是一首表现人民疾苦的诗。它通过朔州城的描写,揭示了边塞战争给人民的苦难。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唐王朝不得不采取军事防御政策,边防军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现实,同时反映了唐王朝统治阶级对战争的残酷态度。
首联:“朔州城头凝黑云,朔州城下边人魂。”这是全诗写景抒情的第一句,也是总领下面各句的一句。“凝黑云”三字,把朔州城头的阴沉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凝黑云”,不仅指天气阴暗,而且暗示着战争的紧张和残酷性;“下边人魂”,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心灵创伤。这里既交代了背景,又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颔联:“健儿悍骄好杀戮,少壮战死今无存。”这两句是对“凝黑云”的具体描写。这里的“健儿”、“悍骄”、“杀戮”等词语,都是对战争残酷的揭示。“少壮战死今无存”,更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这里既写了战争中的伤亡惨重,更表现了广大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颈联:“悲风南下吹觱篥,马逸饮血太白窟。”这两句以“悲风”、“饮血”等词来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残酷。“觱篥”是一种北方民族常用的乐器,这里借指战争。“太白”是著名的山峰,在朔州以北,山上多林木,气候凉爽。“饮血太白窟”,则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们艰苦战斗的情景。
尾联:“不见铙歌入塞门,但见人骨白崒嵂。”“但见人骨”三字,既表明了战争的惨重,也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的无限悲痛之情。“不见铙歌”则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暗示了统治者对战争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朔州城的描写,揭示了边塞战争给人民的苦难,同时表现了广大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它既是一首揭露战争罪恶的诗,也是一首表现人民疾苦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