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天风吹岁暮,送子东去浮沧瀛。
三韩波涛光怪出,孤山松桧蛟龙鸣。
区中马背岂心事,凫舄鹤瓢非世情。
明年期我坐日观,若木照地春相迎。

【注】

  1. 沧瀛:指大海。
  2. 区中马背:指海中的岛屿。
  3. 凫舄、鹤瓢:都是隐士之装。
  4. 若木:神话中的树木,能照出人的影子。
    【赏析】
    此诗为送别之作。首句写诗人目送太白山人的行舟远去;次句写太白山人东渡沧海的情景;三、四两句描写太白山人在海上的所见所闻,并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末二句抒发了友人归隐后将有新的际遇,并希望明年能与友人同游日观峰,相期于来年春天。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高远,情意深挚,是一首送别佳作。
    长江天风吹岁暮,送子东去浮沧瀛(《送太白山人观海》)。
    长江上吹来的寒风把岁暮时分带来了,我送您到东边去,您要乘着船渡海。
    三韩波涛光怪出,孤山松桧蛟龙鸣(《送太白山人观海》)。
    在三韩地区波涛汹涌,光怪陆离的景象出现;孤山上长着松树和柏树,好像蛟龙似的在吼叫。
    区中马背岂心事,凫舄鹤瓢非世情(《送太白山人观海》)。
    从海中小岛骑上那匹马背,难道是有什么心事?骑着凫舄、喝着鹤瓢,又有什么世情呢?
    明年期我坐日观,若木照地春相迎(《送太白山人观海》)。
    明年我一定来拜访你,在日观峰等待你的到来。
    这首诗是李白赠给好友太白山人之诗。诗人以“江风”起兴,点明送别地点。“沧瀛”即沧海之滨,泛指南方大海。“岁暮”表明送别的时令。“东去”表示友人离去的方向。“浮沧瀛”,指渡过沧海,即泛海东行。次句紧承首句,写送别时的情状。诗人目送友人乘舟渡海,直至远去不见。“浮沧瀛”是虚写,而“送子”则是实写。诗人伫立江岸,久久凝望着友人的舟影,直到它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回身离去。“三韩波涛光怪出”,是说太白山人经过三韩时,海浪滔滔,光怪离奇。“孤山松桧蛟龙鸣”,是在三韩之外,太白山人又来到一座孤立的山峰上,只见山中长着松柏,好像蛟龙在那里翻滚咆哮。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太白山人过海时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四句紧承“波涛光怪出”“蛟龙鸣”而来,想象太白山人在海上的所见所闻。“区中马背岂心事”,意思是说太白山人在海上的所见所闻与我有什么关系呢?“凫舄鹤瓢”是隐者所用的器物,这里用来比喻友人的装束。“岂心事”即不是世俗之事。这两句诗人由眼前景物生发感慨,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流露出自己的孤独之感。“区中”,犹言海内,指四海之内。太白山人在海上漫游,看到东海波涛汹涌,海面上波光闪耀,令人眼花缭乱;又看到孤山之上松柏苍翠,仿佛蛟龙在怒吼。这些奇丽的景色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他不禁想起自己也曾像太白山人一样,乘船渡海来到东海之滨,但如今却只能遥遥望着,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已远离了往日的繁华。这两句诗运用联想的手法,通过想象太白山人在海上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惆怅。
    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明年此时会和朋友一起到日观峰去游览,观赏那里美丽的风光。“若木”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大树,传说它的枝叶覆盖整个大地,阳光从树叶缝隙间透下来,地面上形成一片片的明暗对比。“照地春相迎”,意思是说明年春天,我会和你一起去欣赏那棵神奇的若木树下的美丽景色。诗人用“若木”这一神奇而美好的自然景观来象征友谊的美好和永恒,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全诗以送别为主,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友情之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朋友的思念和期盼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