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山下空结庵,金华山人爱终南。
未闻造父得朝十,却道狙公能莫三。
予苦挥尘上素服,尔何秣马向黄龛。
曲辕散木愿自保,漫为牺樽悲杞楠。

注释:

  1. 过方山人隐居:拜访方山人的隐居地。
  2. 金华山下空结庵:在金华山脚下,空无一人地建起了一座小庵。
  3. 金华山人爱终南:指金华山的山人钟爱终南山。
  4. 未闻造父得朝十:没听说造父能日行千里。
  5. 却道狙公能莫三:却说狙公能让猴子吃三餐。
  6. 予苦挥尘上素服:我苦于手持扫帚打扫尘埃。
  7. 尔何秣马向黄龛:为何要驱马上黄龛?
  8. 曲辕散木愿自保:希望像曲辕一样分散木料来保护自己。
  9. 漫为牺樽悲杞楠:只是徒劳地为祭祀而悲伤杞县的楠木。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隐士的访问记录。诗人在拜访这位隐士后,感叹于他的生活状态,并对其生活哲学进行了一番思考和评论。
    首句“过方山人隐居”,直接点明了此行的目的是探访方山人的隐居之所。这里的“方山”和“金华”都是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表达了他对这位山人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诗人以“金华山下空结庵”来描绘方山人的住所。这里的“空结庵”意味着方山人的居所并不豪华,只有简陋的庵舍。但诗人并未表现出不满,反而认为这恰恰体现了方山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高洁品质。
    诗人转而谈论方山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认为方山人钟爱终南山,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正是他能够保持内心宁静、远离世俗纷扰的原因所在。
    诗人也意识到方山人的隐居并非完全是为了避世,他还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为猴子们提供了食物,让它们能够吃饱肚子。这种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也体现了方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最后两句,诗人用“予苦挥尘上素服”和“尔何秣马向黄龛”来表达自己对于方山人生活方式的不理解和困惑。他觉得自己苦于手持扫帚打扫尘埃,而他为什么要驱马上黄龛呢?这里,诗人用“上素服”和“向黄龛”两个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最后一句“曲辕散木愿自保,漫为牺樽悲杞楠”,更是将方山人的生活哲学推向了高潮。诗人认为方山人像曲辕一样分散木料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既聪明又机智的生存方式。而他却为了祭祀而悲痛杞县的楠木,更是让人感到惋惜和不解。
    这首诗通过描绘方山人的隐居生活和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方山人的赞美和批评,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