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夷亭意,经过邺下来。
王门占玉节,春日上铜台。
游子牵多梦,高堂候举杯。
蘼芜江畔草,应挽使船回。
译文,指经过翻译行为将一种语言文字形式变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另外指一种书刊名。月刊的由鲁迅和茅盾发起,旧刊共有29期。汇聚当时最有名的作家译者,1937年6月停刊。《译文》则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8年6月推出的新刊。
郑善夫(1485—1523)字继之,号少谷,又号少谷子、少谷山人等,是明代福建闽县人。郑善夫曾任户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但因不满朝政腐败和宦官当权,毅然辞职归隐。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送人之邺》中的“夷亭”指的是边疆亭台,暗示了送别地点可能是边塞或边疆之地。而“玉节”则是指古代官员所用的玉制官印,通常象征权力和地位。在古代,王门是朝廷的象征,占据玉节意味着获得朝廷的认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感。诗中通过对比友人离开前后的不同情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如“春日上铜台”,可能寓意友人离去后,留下空缺无人填补;而“游子牵多梦”,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担忧和思念。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凄凉寂寥的氛围。比如“高堂候举杯”,可能暗示友人离去后,家中无人陪伴,只有高堂独自寂寞。“蘼芜江畔草”,则运用了蘼芜这种植物的形象,象征着离别之苦,暗示友人的离去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思念和痛苦。
在这首诗中,“王门占玉节,春日上铜台”一句,通过描绘友人即将离开的场景,传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他/她事业成功的期盼。同时,“游子牵多梦,高堂候举杯”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友人未来的深深关切。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和对友人的真挚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同时也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郑善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