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坐同吾子,荒斋寡四邻。
林鸺鸣近夜,山月迥随人。
太乙青藜杖,先生乌角巾。
中宵莫说剑,恐益鬓毛新。
注释:
木虚过青野堂夜坐
木虚:指月亮明亮。过:经过,路过。青野堂:即青野堂。
小坐同吾子,荒斋寡四邻。
小坐:坐下稍作休息。吾子:自称的谦词。
荒斋:简陋的书房。四邻:四周的邻居。
林鸺鸣近夜,山月迥随人。
林鸺(xū):鸟名。鸣:叫。近夜:在夜晚。
山月:山中的月亮。迥(jiǒng):远。
太乙青藜杖,先生乌角巾。
太乙:古代对道长的称呼。青藜杖:用青竹制成的手杖。
先生:对年长者的尊称。乌角巾:黑色头巾。
中宵莫说剑,恐益鬓毛新。
中宵:深夜之时。莫说剑:不要说剑。
益:增加,增多。鬓毛:鬓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夜行至青野堂时所感所思的诗。全诗描绘了夜晚行走途中所见的景象与心情。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山林、月光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木虚”两句写诗人夜行至青野堂的情景。这里用“木虚”来形容月光明亮,暗示着时间的深夜。而“过”字则表现出诗人对这一时刻的珍视和感受。同时,“过青野堂”也暗示了诗人对这处风景的留恋之情。
“小坐同吾子,荒斋寡四邻。”两句描述了诗人在青野堂中的短暂休息。这里的“小坐”指的是坐下稍作休息,而“吾子”则是诗人自称的谦词。同时,“荒斋寡四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青野堂中的简朴生活状态,周围没有邻居,只有大自然的陪伴。
“林鸺鸣近夜,山月迥随人。”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的景象。这里的“林鸺鸣”是指树林里的一种鸟类——鸮类动物发出的声音,而“近夜”则强调了这种声音的出现是在夜晚。同时,“山月迥随人”则描绘了山中的月亮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的景象,给人以宁静、优美的感觉。
“太乙青藜杖,先生乌角巾。”两句则描述了诗人在行走过程中所持的物品。这里的“太乙”是古代对道士的尊称,而“青藜杖”则是道教修行者常用的一种法器。同时,“乌角巾”则是指黑色的头巾。这些细节描绘出了诗人行走时的庄重与威严。
“中宵莫说剑,恐益鬓毛新。”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感慨。这里的“中宵”指的是深夜,而“莫说剑”则意味着不要再谈论剑的事情。同时,“恐益鬓毛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岁月的担忧,认为过多的谈论可能会加速鬓发的变白。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