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自安山一派通,百年疏浚宋司空。
当时蓑笠寻源处,犹在村翁指顾中。
注释:
安山:今河南省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司空宋公:即宋璟,唐玄宗时期宰相。疏浚:疏通河道。蓑笠:蓑衣和斗笠,古人出外打渔、砍柴常用。指顾:一举手一投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安山后有感而作,通过描写安山的河道变迁,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先贤宋公的怀念之情。
首句“河自安山一派通”,描绘了安山河流从山中蜿蜒而出的景象。这里的“自”字,既表明河水是从山中流出,又暗含着河水与山的紧密联系;“安山”二字,则明确指出了诗句的背景和地点。
第二句“百年疏浚宋司空”,是对宋公疏浚河道功绩的概括。这里“疏浚”二字,不仅指的是河道的疏通,更暗含着对于治理国家大事的寓意。而“百年”二字,则暗示了这一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和长远性。同时,“宋司空”三字,则直接点明了诗人要表达的对象——那位杰出的官员。
第三句“当时蓑笠寻源处”,则进一步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河道疏浚的重视和参与。这里的“蓑笠”二字,既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人们劳作的场景,又巧妙地暗指了治理河道的重要性。而“寻源处”三字,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的治理目标——找到河道的源头,以便更好地进行疏浚工作。
最后一句“犹在村翁指顾中”,则是对整个治理过程的总结和回顾。这里的“犹在”二字,既暗示了治理工作尚未完成,又表达了对于治理成果的认可和期待。而“村翁指顾中”五字,则进一步描绘了村民们积极参与治理的情景。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村民,但正是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才使得河道得以疏浚,水源得以畅通。
整首诗通过对安山河道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治理工作的赞美。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河自安山一派通”、“疏浚宋司空”、“蓑笠寻源处”、“村翁指顾中”等,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生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