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须种种谱宣和,一片春云亦自多。
谁遣此君相伴住,翻枝常入楚人歌。
【注释】:宁:何不。种种谱:详细记载。宣和:指宋徽宗年号,从政和七年(1117)到宣和四年(1122),共十四年。翻枝:竹枝。楚人歌:指《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二曲,都是屈原的楚声。
【赏析】:
“宁须种种谱宣和”,诗人以问句开头,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宣和年间,朝廷对文人学士的待遇十分优厚,他们可以尽情地游山玩水、赏花吟诗,享受着皇帝的恩宠。而诗人呢?却要过着清苦的生活,在山水间徜徉。他心中不免有些不平,于是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片春云亦自多”则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情感。春天的云彩,虽然千姿百态,但却无法比拟宣和年间那众多文人学士所享受到的荣华富贵,这自然也使诗人感到羡慕不已。
“谁遣此君相伴住”一句中的“此君”,指的是诗人。诗人在清贫中度过了许多个日夜,但内心并不寂寞,因为他身边有朋友相伴。这一句是说,这些文人学士之所以能够享受那么多的荣华富贵,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出众,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皇帝的宠爱。那么,是谁派遣他们陪伴诗人度过这段时光的呢?诗人并未明言,但通过这一句话,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疑惑与不满。
“翻枝常入楚人歌”一句中的“翻枝”,指的是竹子的枝条随风飘荡、摇曳生姿的景象。“入楚人歌”则是说,这番景象常常被楚人吟唱。这里的“楚人”指的是楚国的人民。楚地多产竹子,人们喜爱用竹制乐器,因此这里所说的“楚人歌”实际上是指楚地的音乐文化。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达了他对楚地音乐文化的欣赏,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楚地人民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宣和年间文人学士们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喧嚣;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清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清贫生活的珍视与怀念。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也有对友人的感激与珍惜;既有对楚地音乐文化的欣赏,也有对故乡山水的眷恋。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