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倚马几人看,老作中山学校官。
但继弓裘三世业,宁辞风雨一毡寒。
西堂可遂联床约,缩地应追益友欢。
莫向尘埃羡炎热,折腰为吏古来难。
注释:
- 送李□恭司训稾城与槐南正庵相近:送给李□恭,让他担任司训。稾城(今陕西洋县)和槐南正庵相近。李□恭是当时有名的学者。
- 文成倚马几人看: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文成指司马相如的文章。倚马可待,形容才思敏捷。几人看,指当时的文人学士。
- 老作中山学校官: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州一带。
- 但继弓裘三世业:只是继续着祖辈的事业。弓裘,指弓和皮衣,比喻读书人。三世业,指三代以来的读书事业。
- 宁辞风雨一毡寒:宁愿忍受风吹雨打,也不愿受寒。毡,用羊毛织成的毡子。
- 西堂可遂联床约:在西边的书房可以一起睡在床上。西堂,古代读书人的书房。
- 缩地应追益友欢:把地方缩小一些,以便能和益友相聚。益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莫向尘埃羡炎热:不要羡慕尘土中的炎热。尘埃,这里指仕途中的艰难险阻。
- 折腰为吏古来难:弯腰当官自古以来就不容易。折腰,弯曲腰肢,形容屈己从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与祝福。全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
首句“送李□恭司训稾城与槐南正庵相近”,交代了送别的对象和地点。李□恭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司训指的是他在稾城担任教育工作,而槐南则是他的住所。这样的送别背景,既展示了诗人与李□恭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为下文的诗意铺垫了情感基调。
次句“文成倚马几人看”,则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才华横溢、文笔出众。文成二字,既是对司马相如的赞誉,也是对李□恭才情的肯定。而“倚马可待”四字,更是展现了李□恭文思敏捷、才思泉涌的才华。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李□恭才华的敬佩之情,也预示着这首诗将会充满激情与才华。
第三句“老作中山学校官”,则进一步描绘了李□恭在教育事业中的成就。中山学校是指中山国的学府,而“老作”则暗示着他在这个领域已经奋斗了很久。这句诗既展示了李□恭的学识渊博,又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第四句“但继弓裘三世业”,则是对李□恭家世的赞美。弓裘指的是弓箭和皮衣,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而“三世业”则暗示着他家族在这一领域的传承已有三代之久。这句诗既展现了李□恭家世的显赫,又表达了他对家族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第五句“宁辞风雨一毡寒”,则进一步表达了李□恭面对困难的坚韧与勇气。风雨中的毡房虽冷,但李□恭却宁愿忍受严寒,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句诗既展示了李□恭的毅力与担当,也为他后续的行为铺垫了背景。
第六句“西堂可遂联床约”,则是对两人未来关系的期待。西堂指的是书房,而“联床约”则意味着他们愿意共度时光,相互陪伴。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友谊的珍视,也预示了他们未来的相聚之期。
最后一句“莫向尘埃羡炎热”,则是对仕途艰辛的深刻理解。尘埃代表着官场污浊,炎热则象征着人情冷暖。这句诗既提醒李□恭要警惕官场的风险,也表达了对官场复杂人际关系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以送别为引子,通过对李□恭才华、家世、品质以及未来友谊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好友的赞美与期待。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