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压秋城半入云,凭高四望楚天分。
尊前木送千山色,槛外鸿飞大泽群。
事去霸图俱落莫,怪来仙气尚氤氲。
最怜西北长安远,白首回时忆圣君。
【注释】
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楼压秋城半入云:楼高耸入云端,仿佛与秋天的城池连成一体。压:高耸。秋天,即“暮”。秋城:指徐州的城。秋日登徐州延云楼:在秋天登上徐州的延云楼。延云楼:此楼名,为古建筑。木送千山色:木,指松树,这里指树木。送,送来。千山色,千重山峰的颜色。槛外鸿飞大泽群:门外的鸿雁排着队飞向广阔的原野。槛(jiàn),窗户上的横木。
【译文】
登上高楼,只见徐州秋城的城墙半截已经隐没在层层白云中了。倚靠高楼,四望远眺,只见远处楚地的天空被分割成一幅幅画面。酒樽前,那挺拔的松树枝条仿佛伸向天空,将整个山脉送到你的面前。城外,一群大雁排着队,向南飞去。过去的事已不再存在,霸业也都已衰落。这奇怪的景象,仍像仙境一样氤氲缭绕。我特别怜爱的是西北的长安,那里有圣明的君王,可现在他老人家还在不在人世呢?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九月至十月间,时诗人任徐州知州。当时徐州为军事要地,守帅常驻于此。此诗即是登高望远之作。全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笔力雄健。
首联“楼压秋城半入云,凭高四望楚天分”,描写了徐州的地理位置及登楼所见的景色。秋日,登高,徐州的城,都是眼前之景。而“楼压秋城半入云”一句更是描绘出了楼之高,以及其压到秋城之上,似乎已接近云端的壮观景象。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楼之高,更表现出了诗人对这座楼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第二联“尊前木送千山色,槛外鸿飞大泽群”,继续描写登楼所见的景色。诗人把视线投向了远方,看到了“尊前木送千山色”的美景,同时也看到了“槛外鸿飞大泽群”的壮阔景象。这些美景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木”字在这里既指树木,又暗示着诗人自己的身份。因为诗人曾经担任过徐州知州,所以这里的“木”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的影子。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联“事去霸图俱落莫,怪来仙气尚氤氲”,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之情。诗人在这里用“霸图”来形容过去的战争和争斗,表示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仙气”则是指自然的气息和美景,表示这些美景依然存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战争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联“最怜西北长安远,白首回时忆圣君”,则是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在这里提到了西北的长安,表示自己的家乡在那里。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圣君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描绘徐州的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