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多张季鹰,行与古人并。
谏主曾焚草,为诗独擅名。
淮阳山水郡,海上薜萝城。
见面何由得,空劳梦寐情。

注释:

寄淮阳张给事:写给在淮阳的张给事(张九龄)。

予多张季鹰:我像张季鹰一样喜欢游山玩水。张季鹰,即张翰,字季鹰,三国时吴人。他见秋风起而思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故里。

行与古人并:我的诗作和古人相比。

谏主曾焚草:《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曾劝谏汉成帝不要沉溺女色,汉成帝大怒,下令将王吉焚烧的奏疏扔到火里烧掉。这里的“谏主”指汉成帝。

为诗独擅名:我的诗歌独树一帜,很有名气。

淮阳山水郡:淮阳县地处江淮之间的平原地区,有美丽的山水景色。

海上薜萝城:薛萝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海中的蓬莱仙岛。

见面何由得:怎样才能见到你呢?

空劳梦寐情:只能白白地思念你,梦中都充满了对你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全篇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予多张季鹰”,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张季鹰的喜爱之情。张季鹰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著名文人,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故里。这一典故在后世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乡愁的典型代表。诗人以此自喻,表明自己对张季鹰的喜爱之情。

次句“行与古人并”,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这种情感。诗人认为自己的诗作可以和古人相媲美,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人的激励。

第三句“谏主曾焚草”,则是指汉成帝曾因为王吉的直言进谏而将其焚毁奏疏的事情。这一典故在这里被用来比喻诗人的诗歌受到了批评或误解。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信念,这也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执着。

第四句“为诗独擅名”,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自豪的表达。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这种自信和自豪不仅源于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更源于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最后一句“淮阳山水郡,海上薜萝城”,则是用来描绘诗人所居住的地方——淮阳县。淮阳县地处江淮之间的平原地区,有着美丽的山水景色。同时,诗人还用薛萝来比喻海中的蓬莱仙岛,寓意着诗人向往自由、追求梦想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张季鹰、王吉等人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信和自豪的表达,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气质和深沉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