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陵今作寺,秋草向沙陀。
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
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
【注释】
柏林寺:指李晋王的安葬之地。
王计部:指诗人友人王计部。
园陵:指安葬李晋王的地方。
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变迁。
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山峦在晴朗的天气里露出明亮的积雪,钟磬的声音飘荡着,带着烟雾和草丛中的香气。
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分别时依依不舍,酒杯前的友情更加深厚。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春,当时诗人因“左授太子少詹事”,从长安被贬到湖北江陵,与李晋王(名瑁)的坟墓相离较远。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柏林寺”,写诗人与李晋王离别时的情景,地点是柏林寺,时间是春天。李晋王是唐代名将,曾被封为司空、太尉等职,后因受奸佞排挤而罢免,流放于巴蜀一带。他死后,唐肃宗追赠他为太尉。他的墓地建在今湖北荆州西北的柏林寺附近。
次句“园陵今作寺”,写墓地变为寺庙。这里用一个“今”字,表明了作者对墓地被改作佛寺这一事实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感受。
第三句“秋草向沙陀”,点出题中的“园陵”二字,说明诗人在秋天来到墓地,看见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四句“事叹千年往,人怜两度过”,抒发诗人对世事沧桑、人事无常的感叹之情。
第五句“山川明霁雪,钟磬带烟萝”,描写墓地周围山川景色。这里用一“明”字,形容天空晴朗,阳光普照大地;用“霁雪”二字,描绘了晴朗的天空下白雪覆盖着山峰和树木;用“烟萝”二字,则刻画了云雾缭绕的幽深境界。
最后两句“于此别知己,尊前意更多”,写诗人与朋友惜别的情景。这里用一“别”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一“多”字,则表现了诗人内心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厚,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友人离别时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