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刘伶三十载,白沙翠竹有馀清。
几时鹅鼻峰头去,共酌流霞看晚晴。

诗句:不见刘伶三十载,白沙翠竹有余清。

  1. 注释与赏析
  • “不见刘伶三十载”:这里的“刘伶”指的是古代的文学家刘伶,他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饮酒作诗的爱好著称。杨士奇通过提到刘伶,可能是在借用其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某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 “白沙翠竹有余清”: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清幽自然的画面,白沙和翠竹都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里,“有余清”可能意味着诗人内心保持着一种清澈和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1. 关键词解释
  • 白沙:一种质地细腻、色泽洁白的沙子,常用来形容环境的清雅。
  • 翠竹:指颜色鲜绿的竹子,象征生机勃勃和坚韧不拔。
  • 有馀清:表示充足且清澈,这里可能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纯净而深远。
  1. 诗句解读
  • “不见刘伶三十载”,可能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那些已经逝去的纯真和激情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某种疏离感或反思。
  • “鹅鼻峰头去”:这里的“鹅鼻峰”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地方,如山中的高峰或者某个著名的山峰。诗人想要前往那里,可能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归宿或是逃避现实的喧嚣。
  1. 情感表达
  • 这首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诗中没有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整首诗透露出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1. 文化背景
  •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文人墨客常常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杨士奇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融。
  • 《题竹寄刘郁武》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境遇有关。在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头脑,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纯粹,是许多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1. 艺术特色
  • 杨士奇的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简洁明了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形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价值。
  • 通过对白沙和翠竹的细腻描绘,诗人创造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清新。
  1. 现代意义
  •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这首诗提醒人们要时常放慢脚步,回归内心的平静和纯粹,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诗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即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一种平衡,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