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时节出都门,语燕啼莺绿树繁。
近侍十年趋殿陛,旬宣两浙佐藩垣。
青云高步承昭代,白首闲居感圣恩。
冠带光华动闾里,清游多在海边村。

【注释】

  1. 彭参议致事归崇明: 彭参议,指彭泽(字宗臣)曾任中书舍人兼侍读学士。致事,古代官职名,为退休的官员加此衔。彭泽在唐玄宗时曾担任过中书舍人兼侍读学士,故称其“彭参议”。归崇明:回到崇明县任官。
  2. 榴花时节出都门: 榴花,即石榴花,农历六月开花,因夏季炎热,故称榴花。出都门:指离开京都长安。
  3. 近侍十年趋殿陛: 近侍,指亲近侍奉皇帝。十年,指从开元二十四年(736)至天宝元年(742)的十年之久,即作者从青年到中年在朝廷任职的时间。趋殿陛,指侍奉皇帝上朝。殿陛,指皇帝所居的殿堂。
  4. 旬宣两浙佐藩垣: 旬宣,指宣谕。两浙,指浙江、福建二州。藩垣,指藩镇的壁垒,这里代指地方长官。佐藩垣,指辅助地方长官治理一方。
  5. 青云高步承昭代: 青云,指仕途通达。高步,指高升官职。昭代,指唐朝。
  6. 白首闲居感圣恩: 白首,指年老。闲居,指在家闲住。感,感激。圣恩,指皇帝的恩德。
  7. 冠带光华动闾里: 冠带,指官服。光华,指荣耀。闾里,指民间。
  8. 清游多在海边村: 清游,指游览。海边村,指海边的乡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三年(744)任左拾遗、分司东都时所作。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已四年,他与同僚们多次上书劝唐玄宗停止用兵,罢除边将专横跋扈的弊政,以安定边境;又多次上书请求玄宗还宫,还政于李旦父子。但以上奏章都被权臣李林甫等人所阻,未能实行。诗人对玄宗的昏庸和奸臣的专权表示愤慨不平。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诗人送别彭泽回乡的情景,诗题中“送”字表明了这是一首送别之作。“榴花时节出都门”,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夏天的榴花开放时期。“语燕啼莺绿树繁”,描绘了长安城的繁荣景象。诗人在长安城送别彭泽,目睹了繁华的城市景色,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现实。“近侍十年趋殿陛”,“旬宣两浙佐藩垣”,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皇宫中侍奉君主,并随皇帝到各地巡视的情形。“青云高步承昭代”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重用的得意心情:“白首闲居感圣恩”,则写出了诗人晚年闲居在家而感慨万分的心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冠带光华动闾里”,指的是诗人在京城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清游多在海边村”,则是指诗人喜欢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览。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表现了他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的真实反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