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烈建州妇,奇节天下惊。
乍可充庖死,难为荐枕生。
将军按剑光如水,欲杀蛾眉翻自耻。
几回齽齘无奈何,却付稿砧归故里。
道傍愧杀无限人,辱身未得全其身。
【译文】
烈烈建州妇女,奇节天下震惊。
乍可充庖死,难为荐枕生。
将军按剑光如水,欲杀蛾眉翻自耻。
几回齘齘无奈何,却付稿砧归故里。
道傍愧杀无限人,辱身未得全其身。
注释:
(1)余氏妇:指唐代诗人李益的妻子余氏。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郑州(今属河南)。大历四年进士及第,官至郑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构思缜密,运意深婉,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富有韵味,受到韦应物、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人推崇。有文集十卷,《全唐文》收其文五篇。
(2)烈烈:形容英勇。
(3)天下惊:指天下的人都为之震动。
(4)乍可充庖:即“乍可充腹”。充:填饱。
(5)荐枕生:即“荐枕死”。
(6)将军:指唐将张守珪。
(7)齘齘:同“呶呶”,争吵不休的样子。
(8)却:推托。
(9)稿砧:即“杵臼”,用来舂米的工具。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作,表现了妻子的不幸遭遇与丈夫对她的爱怜之情。全诗以“烈烈”起笔,点出妻子的不凡气质;中间写妻子的奇节,以及被逼无奈时的情景;最后写丈夫在妻子死后对其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句“烈烈建州妇”,突出妻子的不凡气质。建州,即今福建建瓯一带。建州妇女,性格刚强,不畏艰难。这里,用“烈烈”来形容,既赞美了妻子的性格,又表明她具有不屈于强暴的精神。
中间四句,写妻子在被迫屈服后的情形。这四句诗中,“乍可充庖”“难为荐枕”两句,写出妻子在丈夫面前不得不低头,委曲求生存下自己的屈辱;“将军按剑”一句,则表明丈夫对妻子的尊重,也暗示了妻子的坚强和刚毅。
末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悼念:“几回齘齘无奈何,却付稿砧归故里。”意思是说,妻子在丈夫面前不得不委曲求全,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回到故乡。“齘齘”指夫妻争吵不休,这里比喻妻子的无奈处境。“却付”表示无奈之下只能接受现实。“稿砧”是舂米用的石器,这里用来比喻遭受打击。“归故里”则表明她最终回到了家乡。
这首诗通过写妻子的奇节以及她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同情和爱怜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与不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