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
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
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
【注释】
高冈:山冈。
神凤:传说中的神物,也指凤凰。
此迹:此遗迹。旷千年:远过千年。
明穆:即“明穆帝”司马昌明,晋孝武帝的长子。岂会:难道理解。
彼:指晋孝武帝的子侄辈。所贤:所认为贤能。
伯鸾: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叔琴,孔子弟子,曾隐居于伯阳山中,后出仕。处室:结婚。
耕织:耕种和纺织。咏遗编:吟诵先祖传下来的遗文。
容裔:即“容仪”,晋孝武帝的皇后。上京:指建康(今南京)。
超遥:远远地。八埏:八方的边际。
道消:道教衰落。谢尼父:指东汉末年道教思想家、神仙家张道陵之孙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心结:意指与道士结为朋友。求鲁连:指战国时著名辩士、纵横家苏秦之友鲁仲连。
避地:躲避战乱。固知几:固然知道世事的变化。
赁舂:雇人为舂米。中权:指掌握权柄。
五噫:古代一种悲哀之声,五字一句,反复咏叹。
皋亭烟:皋亭山上的烟雾。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史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晋穆帝、王导、王戎、刘琨、陶潜、谢安、鲁仲连等人的不同事迹,来表达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人虽然各有所长,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贤者,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认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需要人们去挽救和改变。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