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本蚩蚩,弱姬而为嬴。
前锋指督亢,太子呼荆卿。
雪泣视日影,戴头入咸京。
金注岂再掷,不待彼客行。
秦强资盗马,楚霸用绝缨。
取士以度外,能屈四海英。
忆昨燕市上,剑歌有雄声。
狗屠与渐离,皆足托死生。
拈掇苦不广,自致匕鬯惊。
丹诚昧大计,轲亦负虚名。
客中有此奇,寄在何门庭。
早进黄金台,当值数十城。
在燕非一昔,临发乃经营。
岂惟剑术疏,好谋不好成。
千秋博浪椎,一击非凡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名为《和咏荆轲》。诗中表达了对荆轲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对于时局的忧虑。
第一句“六国本蚩蚩,弱姬而为嬴。”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各国实力对比,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渐统一了六国,而赵国的赵胜则因美貌被秦昭王看中,最终成为了秦国的王后。这里通过“蚩蚩”一词,形容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休的状态,也暗示了秦国的强大。
第二句“前锋指督亢,太子呼荆卿。”描绘了秦国的军事行动,秦国的军队直指楚国的都城——督亢。这里的“前锋”指的是秦国军队的先锋部队,而“督亢”则是楚国的一个地名。太子赵胜在秦国军队面前呼喊荆轲,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第三句“雪泣视日影,戴头入咸京。”描绘了荆轲为了救赵胜而准备赴死的情景。他看着太阳的影子,仿佛是在为赵胜祈祷,然后带着赵胜的头颅进入咸阳。这里的“雪泣”形象地描绘了荆轲悲愤的心情,而“咸京”则是指咸阳。
第四句“金注岂再掷,不待彼客行。”表达了荆轲的决心,表示他不会放弃救援赵胜的机会,即使已经没有可能成功刺杀秦王。这里的“金注”比喻了荆轲手中的匕首,而“金注岂再掷”则表明了他的坚定决心。
第五句“秦强资盗马,楚霸用绝缨。”指出了秦国和楚国的不同策略。秦国利用金钱贿赂刺客,而楚国则使用计策来除掉敌人。这里的“资盗马”指的是贿赂刺客,而“绝缨”则是用计谋来解决问题。
第六句“取士以度外,能屈四海英。”强调了荆轲的卓越才能和勇气。他表示自己的才能超越了一般人,能够战胜所有的对手。这里的“度外”指的是超群出众,而“屈四海英”则表明了荆轲的英勇气概。
第七句“忆昨燕市上,剑歌有雄声。”回忆了过去在燕市上的剑舞,那里的剑歌充满了激昂的力量。这句诗描绘了荆轲曾经的风采,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
第八句“狗屠与渐离,皆足托死生。”提到了两位著名的剑客,分别是荆轲的朋友和刺客高渐离。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生死,这也体现了荆轲的英勇品质。
第九句“拈掇苦不广,自致匕鬯惊。”表达了荆轲的谨慎和机敏。他小心翼翼地处理事情,从不轻易冒险,因此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这里的“拈掇”指的是仔细考虑,而“匕鬯惊”则形容了他做事谨慎的样子。
第十句“丹诚昧大计,轲亦负虚名。”批评了荆轲的失败,认为他的忠诚并不值得称赞。这里的“丹诚”指的是赤诚之心,而“负虚名”则表示荆轲的名声并不如他的行动那样伟大。
第十一句“客中有此奇,寄在何门庭。”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敬佩之情。他认为荆轲是一个奇才,但他的命运并不顺利。这里的“客中”指的是荆轲的游历生涯,而“寄在何门庭”则表示他在何处安身立命。
第十二句“早进黄金台,当值数十城。”描绘了诗人对荆轲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早日得到重用,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里的“黄金台”指的是高位重职,而“当值数十城”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十三句“在燕非一昔,临发乃经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这里的“燕”指的是燕国,而“非一昔”则表示时间并非短暂。
第十四句“岂惟剑术疏,好谋不好成。”批评了荆轲的不足之处,认为他的剑术虽然精湛但缺乏谋略。这里的“好谋不好成”指的是善于谋划但不善于执行。
第十五句“千秋博浪椎,一击非凡情。”赞美了荆轲的英勇表现,认为他的一次刺杀行动就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这里的“博浪椎”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武器,而“一击非凡情”则形容了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