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阴森作夏寒,冈峦深拥一雕盘。
日边帆去东流尽,天末云移北望难。
三国旌旗连夕照,六朝台殿压风澜。
英雄去后江山在,输与残僧抱膝看。

”`markdown

游甘露寺

老木阴森作夏寒,冈峦深拥一雕盘。
日边帆去东流尽,天末云移北望难。
三国旌旗连夕照,六朝台殿压风澜。
英雄去后江山在,输与残僧抱膝看。


译文:

老树浓密的树叶带来夏夜的寒意,山峦被浓雾包围仿佛一座巨大的雕塑盘踞其上。太阳西下时,船只已经消失在江水的尽头,而北方的天空中乌云密布难以看清前方。昔日三国时期的旗帜在夕阳的余晖中闪耀,六朝时的宫殿依然威严地耸立在风浪之中。英雄们离去之后,国家依旧存在,但只能看着这些废墟让一位年迈的僧人抱着膝盖独自欣赏。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物描绘和历史遗迹展示,传达了一种对历史沧桑、英雄消逝以及自然恒久的感慨。诗中的“老木”和“冈峦”,不仅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古老的画面,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界永恒之美的赞颂。此外,诗中提及的历史元素,如三国时期和六朝时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视角,引发人们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思考。最后,诗句中的“英雄去后江山在”反映了一种哲理——即便英雄人物逝去,国家的根基和文化遗产却得以延续。这种表达方式既哀伤又充满希望,展现了中华文化中对于英雄与遗产的深刻理解。

注释:

  • 老木阴森作夏寒:指的是树木茂密且年代久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冈峦深拥一雕盘:指山峦重叠如同雕刻般雄伟。
  • 日边帆去东流尽:形容船只随太阳西落逐渐消失在江水中。
  • 天末云移北望难:表示天空中的云彩似乎在移动,使得望向北方的视线变得模糊。
  • 三国旌旗连夕照:三国时期(指东汉末年至晋初),各政权之间的旗帜在夕阳下显得尤为醒目。
  • 六朝台殿压风澜:六朝时期,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这些朝代的宫殿建筑宏伟壮观,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 英雄去后江山在:虽然英雄人物已逝,但江山依旧存在。
  • 输与残僧抱膝看:这里的“输”可以理解为遗憾或无奈,因为英雄逝去,只剩下这座空荡荡的寺庙让僧人独自凭吊。

创作背景:

《游甘露寺》是明朝诗人李东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可能写于作者游览甘露寺时的所见所感。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李东阳的诗歌常常带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往往融入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批评。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作者简介:

黄淳耀(1605—1645)明朝诗人。字少司寇,又字未庄,号陶庵,浙江慈溪人。明诸生。崇祯五年(1632)举人。入清不仕,自号莲社居士。有《陶庵文集》、《陶庵诗集》。汪莘(1155~1227)南宋诗人。字叔耕,号柳塘,休宁(今属安徽)人。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壶存稿》9卷,《方壶集》4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游甘露寺》是宋代诗人汪莘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