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鸡闲振羽,野外作秋声。
为怯霜前冷,翻从屋角鸣。
随风喧古壁,带月度虚楹。
影向檐灯近,音飘砌叶轻。
幽闺机上怨,孤馆客边情。
夜静吟偏切,更阑梦不成。
蟋蟀
莎鸡闲振羽,野外作秋声。
为怯霜前冷,翻从屋角鸣。
随风喧古壁,带月度虚楹。
影向檐灯近,音飘砌叶轻。
幽闺机上怨,孤馆客边情。
夜静吟偏切,更阑梦不成。
译文:
蟋蟀
莎鸡在悠闲地振翅飞翔,在野外发出秋天的声音。
因为害怕霜前的寒冷,所以反而从墙角发出声响。
随着风吹过古老的墙头,蟋蟀带着月光飞过空无一人的走廊。
蟋蟀的影子在灯光下靠近了墙壁,蟋蟀的声音轻轻飘散在窗棂之上。
赏析:
蟋蟀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种昆虫,尤其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首《蟋蟀》诗描绘了蟋蟀在秋夜中的活动,以及它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首句“莎鸡闲振羽,野外作秋声”,通过“莎鸡”这一形象,传达了蟋蟀在秋天夜晚的自然状态。蟋蟀在秋天开始活跃起来,它们用振翅发声来吸引伴侣。这句诗不仅描述了蟋蟀的生活习性,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
第二句“为怯霜前冷,翻从屋角鸣”,进一步描绘了蟋蟀对寒冷的反应。当蟋蟀感觉到寒风时,它们会从较暖的地方移动到较冷的地方,如墙角。这种适应性使得蟋蟀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绘蟋蟀的活动:“随风喧古壁,带月度虚楹。”蟋蟀在秋风中飞舞,伴随着月光,穿过空旷的建筑结构。这不仅表现了蟋蟀的活泼好动,也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光线的敏感。
“影向檐灯近,音飘砌叶轻”两句,则描绘了蟋蟀在夜间的活动。蟋蟀的影子随着微弱的灯光而移动,声音则飘散在静谧的夜晚。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蟋蟀在夜色中悄然活动,给读者带来一种宁静的美感。
最后两句“幽闺机上怨,孤馆客边情”和“夜静吟偏切,更阑梦不成”,则转向了蟋蟀与人类情感的关系。在孤独的夜晚,人们常常借助蟋蟀的叫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里的“幽闺”和“孤馆”分别代表女子的住所和旅人的居所,蟋蟀的叫声在这里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情感纽带。然而,当夜深人静时,人们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以至于难以入眠。这两句诗表达了蟋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蟋蟀的活动,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人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蟋蟀的观察和描绘,传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